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一些农民离开土地,来到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开始编织他们的“淘金梦”。他们的行为又带动家乡人离开土地。农民工就由缓缓细流汇成声势浩大的民工潮,建设着城市,改变着农村,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自己。他们来到城市,而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他们回到家乡,也难得再融入家乡。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差异让他们“左右为难”。他们亦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他们家园意识、身份意识的混乱和不确定,引起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方关注。人们开始反思,农民工坚韧付出的背后,如何让他们在新的环境里构建起自己的家园意识,让他们不再有过客心理。近来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得到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城市取消户籍制度,也有城市以迎接新市民的姿态来接纳农民工农民工融入城市首先要有经济上的融入,即在城市能有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这是立足城市的基础。其次,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后,有与人交往、沟通等社会层面的需求。农民工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他们对所在城市的认知,也影响着自身的定位。而心理和文化层面的适应是农民工适应城市的“最后防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潜移默化而又持续的过程。在改变那些外在的“门槛”之后,农民工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成为他们能否融入城市的关键所在。城市犹如人,城市文化也如人一般,有自身的个性和特色。既有历史的沉淀,更有现世的塑造。大众传播既是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也塑造着城市文化,又在城市文化的框架下进行。大众传播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着农民工对所在城市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而大众传播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农民工也不例外。且农民工因为离开乡土以及以往的人际交际圈,对环境的陌生以及交际圈的狭窄,他们认知外界很多时候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这种渠道。人们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认知城市,但又因个体的差异,比如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情况等,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也会有差异。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也是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大众传媒一方面构建着农民工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又消解着农民工的乡土文化。这些都影响着农民工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因此,从传播学和文化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对农民工城市文化认同的影响,对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具有指导意义和探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