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与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s, IMEM)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探讨IMEM患者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requency-domain 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 fdOCT)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mfERG)的特征、相关性以及与视力的关系,通过客观评价IMEM对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有利于发病机制的研究,对该病的预防、筛查和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IMEM的患者(年龄≥50岁)60例72只眼,及无该病的中老年人100例,对所有入选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和问卷调查,调查包括眼部病史、一般情况、全身系统性疾病及长期(≥3个月)用药史,分析以上因素与IMEM发生的相关性;对其中单侧发生IMEM且屈光间质好、配合良好的的患者30例进行mfERG检查,患眼组作为实验组,对侧正常眼数据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黄斑区形态与功能的特征和相关性,及对视力的影响。所有入选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裂隙灯生物显微镜、眼底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fdOCT检查,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IMEM患者:86.7%的患者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其中颈椎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是前三位IMEM伴有的疾病。根据眼底,造影表现分期:一期18只眼,占25%,二期36只眼,占50%,三期18只眼,占25%,其中黄斑裂孔5只眼,占6.9%。2.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4个研究因素: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史,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0,4.903,5.073,3.979;P=0.040,0.027,0.024,0.046)。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糖尿病、高脂血症,降糖药在IMEM发生中无统计学意义(P=0.288,0.114,0.963),性别(P=0.040; OR=2.186; OR95%CI:1.038-4.606)和年龄(P=0.026; OR=2.259; OR95%CI:1.102~4.627)是IMEM主要的危险因素,未发现内科疾病史及全身用药史与IMEM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3.单侧发生IMEM的患者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1)黄斑区形态学变化: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fdOCT显示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中心凹周围区视网膜平均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5,3.808,3.594;P=0.000,0.001,0.001)。说明实验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普遍增厚,在黄斑中心凹增厚最明显,其次是旁中心凹、中心凹周围区。(2)黄斑区功能改变:IMEM患者后极部mfERG各波反应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如振幅密度的普遍下降和部分区域潜伏期的明显延长。主要表现为1-5环处P1波的振幅密度和N1波的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Ⅴ象限及上下半野,主要表现为各波潜伏期的延长(P<0.05),反应密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视力、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实验组视力与所对应的视网膜中央厚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449,P=0.013),即黄斑中央区视网膜越厚,视力越差。视力与mfERG1环P1、N1波振幅密度无关(r=0.184,0.228;P=0.332,0.227),与P1、N1波潜伏期相关(r=-0.493,-0.423;P=0.006,0.020)。视网膜中央厚度与黄斑中心mfERG中P1、N1波振幅密度、潜伏期均无显著相关性(r=-0.356,-0.245,-0.038,0.058; P=0.053,0.193,0.843,0.762)。结论:性别和年龄是IMEM主要的危险因素,未发现内科疾病史及全身用药史对IMEM发生的影响。IMEM常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其中颈椎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最常见。IMEM可以导致黄斑区形态学改变,视网膜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黄斑中心区视网膜越厚,视力越差,但与视功能损害程度不一致,fdOCT和mfERG联合应用能更全面地评估IMEM对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