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胶束对两种模型药物的包封作用,一种是对于水溶性较差的黄酮类化合物芦丁,通过胶束的增溶性能包封;另一种是将在水环境下易失活的蛋白酶,通过蠕虫状胶束的凝胶化作用包封在结构化的水介质中。对于这些药物分子的包封作用有利于提高其在给药和临床应用中的生物利用度,这在药物制剂、生物技术、护肤品和食品工业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1.表面活性剂对芦丁(Ruti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胶束对两种模型药物的包封作用,一种是对于水溶性较差的黄酮类化合物芦丁,通过胶束的增溶性能包封;另一种是将在水环境下易失活的蛋白酶,通过蠕虫状胶束的凝胶化作用包封在结构化的水介质中。对于这些药物分子的包封作用有利于提高其在给药和临床应用中的生物利用度,这在药物制剂、生物技术、护肤品和食品工业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1.表面活性剂对芦丁(Rutin)的包封作用研究通过Rutin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UV-vis光谱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溶液对Rutin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增溶能力与胶束极性壳的电荷性质及电荷密度密切相关。两性的SB3-12胶束对Rutin的溶解能力较强,反映了SB3-12所带的正电荷对Rutin电离的负离子R-的静电作用,而负电荷的SDS胶束相对较弱。在混合SB3-12/SDS中的光谱显示,随着SDS摩尔分数的增加,混合胶束的电荷密度可控变化,能够连续调节对Rutin的增溶能力。通过ITC测量了在Rutin存在下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参数,进一步研究了SB3-12胶束在纯水和PBS(p H 7.0)介质中对Rutin的包封作用及加入SDS对包封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SB3-12的纯水体系中,Rutin的增溶导致放热的相互作用,使SB3-12的cmc降低。对于在PBS介质中的SB3-12/SDS混合胶束体系,Rutin的静电作用相对较小,对混合cmc和ΔHmic基本没有影响,但能导致形成稳定的胶束聚集体的浓度范围(Cf–cmc)明显地变宽。从Rutin饱和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其溶解度随SDS摩尔分数增加而减少。1H NMR谱进一步提供了识别Rutin分子与胶束相互作用位点的依据,与UV-Vis光谱和ITC研究得到了互补的信息。通过SDS对混合胶束表面所带的净负电荷密度的调节,使得Rutin在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变得可控。2.Gemini表面活性剂14-2-14凝胶的粘弹性及对酶的包封作用通过对14-2-14的相行为观测,得到在浓度>20 mmol·L–1时存在稳定的凝胶相区,可以用作包封酶的载体。对其凝胶的流变学研究,表明在室温下14-2-14显示典型的蠕虫状胶束的流变特征,具有较好的弹性行为。加入少量的葡萄糖苷(Glu)使体系粘度明显降低,凝胶的弹性减弱,而加入少量的麦芽糖苷(DM)使体系粘度明显增加,抗变形的应力增强,更有利于作为凝胶包封载体。因此,含少量DM的14-2-14凝胶适用于包封α-糜蛋白酶的载体研究。包封α-糜蛋白酶后,14-2-14或14-2-14/DM的零剪切粘度降低,弹性减弱,这样有利于对α-糜蛋白酶包封又能实现对酶的活性保护作用。3.14-2-14/H2O体系的温度-组成相图通过肉眼和PLM对相态的观测以及模量-温度曲线和DSC曲线的测量,研究了14-2-14体系的相行为。当14-2-14的浓度<18mmol·L–1时,低温区为存在白色沉淀的两相区(l-p),沉淀相为Hexagonal LC相。当其浓度≥20 mmol·L–1时,低温区为白色的凝胶(white gel)。随着温度升高,l-p和white gel首先转变为透明凝胶(gel),再转变为高粘度的溶胶(sol)。少量的DM能加大凝胶相区,而α-糜蛋白酶使凝胶相区缩小。通过流变测量模量-温度变化,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white gel–gel之间发生明显的突降,在gel–sol相变温度出现G’和G’’的交点。DSC结果显示在white gel–gel或LC–gel相变为陡峭变化的吸热过程,而gel–sol之间为热容缓慢变化的过程。通过两种胶束载体对模型药物分子的包封研究,对表面活性剂聚集体与药物分子之间的适配性和相互作用有了深入的理解,这对于以表面活性剂聚集体为基础的药剂研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和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他文献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考虑的是在Dirichlet边界条件下,带阻尼项的自治的三维Navier-Stokes方程的速度-涡度-Voigt模型的解的渐近动力学行为,这可以通过全局吸引子和指数吸引子来刻画.三维速度-涡度-Voigt系统是由Larios,Pei和Rebholz提出的,它由速度方程和涡度方程耦合而成.这三位作者利用Galerkin逼近和能量估计证明了解的整体适定性.本文研究的是带有阻尼项的三
超声无损检测作为一种大型板材和管材的无损检测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传统的超声波检测技术是用体波检测,由于它需要对材料结构进行全面的检测,因此特别耗时。而超声导波检测可以克服该问题,它具有传播距离远、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同时为了充分利用超声导波,就需要彻底了解其散射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修正边界元法和基本解法以求解超声导波散射问题的数值方法。针对波导结构中孔洞类缺陷的散
无人机编队在执行任务时相对于单架无人机而言,提高了任务完成的效率、成功率和质量。在军事及民用邻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本课题主要针对三架无人直升机的编队飞行控制技术,从编队建模、编队通信、编队方案、编队控制方法以及编队仿真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编队系统建模进行了研究。在地理坐标系中建立了单机运动状态方程,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合适的坐标系建立了长机和僚机的相对运动方程,
导航系统作为无人机关键技术环节之一,在无人机飞行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人机在山地、丛林、城市等环境执行任务时,经常会面临卫星信号缺失的问题,常规的导航方式无法获得足够的导航精度。本文以小型无人机导航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缺星条件下的导航问题,开展基于非线性滤波的紧组合导航算法研究。首先,基于SINS/GPS的组合导航算法特点,建立相关坐标系,推导了惯性导航系统的姿态、速度及位置更新方程。针
超声换能器和变幅杆在功率超声振动系统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超声振动系统的设计关键在于将机械振动的超声质点集中在位移或速度放大的超声变幅杆,由于功率超声换能器的变幅杆输出所需振幅只有几微米,但在功率较大的超声领域所需振幅一般要求能达到几十甚至几百微米。所以超声换能器必须和超声变幅杆设计相配合,才能放大输出所需的振幅。采用广义微分方程的变幅杆求解较为困难繁琐,只能利用具有一定规则的数据单一性对变幅杆进
尽管无人机已经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因单架无人机存在能力受限、生存率低和完成任务概率低等缺陷,无法保证完成重要任务。为此,需要采用多无人机协同技术来提升无人机系统的成本效率、扩展性和生存性,减少完成任务的时间,其中多无人机协同编队是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本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目标是:在编队协同控制方面,研究影响无人机编队控制的状态要素以及控制机制;在编队协同避障方面,研究一种代价最小化
液体透镜是一种利用透光液滴来成像的光学元器件,具有镜面光洁度高、重量轻、变焦范围广和变焦速度快等优点,可以大幅度降低人造卫星中光学成像设备的重量和制造成本。本论文主要研究基于磁场控制的液体透镜,采用铁磁流体液滴作为致动流体来驱动液滴微镜头变焦。在磁场控制的液体透镜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对多相流中液滴的形变进行控制。为此,本论文对液滴的形变及其控制展开了基础研究,旨在更好地掌握液体透镜的形变
在轨服务技术是一个国家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其在航天器的在轨延寿、装配以及清理太空垃圾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在轨服务技术的大量应用,必然面临着在轨服务调度问题。本文将以SSO航天器为研究对象,进行在轨服务调度问题的相关研究。论文首先对研究中涉及的轨道动力学基础进行回顾,然后介绍了在考虑J2项摄动情况下的用于轨道预测的平均根数法以及求解Lambert问题的求解方法。随后研究了小轨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稳步推进,空间机械臂在我国的航天任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要对空间机械臂进行动力学控制与运动规划,首先要对其进行动力学建模。空间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与地面工业机械臂相比有很大不同,一方面,空间机械臂的工作空间大、末端负载高,其动力学呈现出明显的刚柔耦合特性;另一方面,空间机械臂与载体航天器之间的相对运动存在着强烈的耦合作用。针对空间机械臂刚柔耦合、漂浮基座的动力学特性,本文对空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的发展,星载天线在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电子侦察卫星等各类卫星上的应用不断加强,所以具备大口径、高精度、高收纳比与高增益特点的可展天线成为各航天大国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大型抛物柱面可展天线支撑机构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与展开最优控制进行了理论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抛物柱面可展天线的工作原理,后将天线支撑机构单元模块进行拆分,基于四连杆机构与各杆件几何参数,推导出单元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