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总结住院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带状疱疹发病特点。2.比较膦甲酸钠、更昔洛韦、伐昔洛韦这三种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3.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4.分析2例初诊为带状疱疹的病例,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本研究对2015年9月-2017年1月期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住院治疗的112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常规登记、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皮损特点、疼痛程度等一般情况,抽血检查患者生化、电解质、血清肌钙蛋白Ⅰ。2.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膦甲酸钠、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治疗,比较疗效。3.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影响因素。4.两例初诊为带状疱疹的病例,回顾其诊治过程。结果1.临床资料112名研究对象中,男性略多于女性,74%的患者年龄大于60岁;皮损主要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肋间神经分布区、腰骶神经分布区,左右侧比例为1 1;皮损严重程度以中等程度为主;大部分患者为先出现疼痛,后出现红斑、水疱;急性期疼痛程度的平均疼痛评分为4.96分;有29.5%的患者出现并发症,且大部分年龄≥60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为发生最多的并发症;共出现6例特殊类型带状疱疹;平均抗病毒治疗天数为8.25天;28.6%的患者甘油三酯升高;大部分患者钙离子浓度在2.20-2.29mmol/L间;3.6%患者cTnI升高。2.膦甲酸钠、更昔洛韦、伐昔洛韦三种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其疗效无明显差异(F=0.239,P=0.788>0.05)。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影响因素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部位、体侧、血清肌钙蛋白I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疼痛至抗病毒开始时间、年龄、皮损严重程度、疼痛评分、电解质钙离子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皮损严重程度、抗病毒天数及血清肌钙蛋白I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疼痛评分(P=0.015)和电解质钙离子浓度(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疼痛评分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电解质钙离子值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保护因素。4.两例初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结合查体及辅助检查结果,一例确诊为肾周脓肿,另一例为带状疱疹合并肺部感染。结论1.在疼痛早期接受足量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小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而血清钙离子可能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重要影响因素。2.膦甲酸钠、更昔洛韦、伐昔洛韦均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其疗效无明显差异。3.对于临床上不典型的带状疱疹病例,应重视全面查体及辅助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