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调素(Hepcidin)是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抗菌多肽,2001年Park等首次从人尿中分离到这一多肽。这种循环抗菌肽物质,可在铁的动态平衡中发挥有效作用,同时可作为激素样物质调节铁旁路途径的吸收、利用、贮存和再利用(肝脏和巨噬细胞)。而铁代谢与骨质疏松过程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所以研究铁调素与骨质疏松过程的关系和各种研究结果不仅会丰富对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的认识,也将对治疗骨质疏松症开辟出新的思路。本研究拟在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的肝组织样本进行铁调素的mRNA进行测定,来了解其变化趋势,共分为以下3个部分:第一部分:地塞米松型骨质疏松模型中骨密度与血清指标的比较目的:通过建立地塞米松致SD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了解地塞米松对骨代谢的影响,探讨模型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骨密度和血清学的区别。方法:选用6月龄健康雌性纯系SD大鼠,每周两次肌注地塞米松0.1 mg/100 g体质量,连续6周,建立激素型模型。测定模型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LP)、骨密度(BMD)的变化。结果:地塞米松组大鼠在选取时间点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模型组血清AL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钙降低(P<0.05),磷升高(P<0.05)。结论:地塞米松所致的骨质疏松模型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血清学指标、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异同点。同时研究发现地塞米松模型的造模时间至少应为5周。第二部分:地塞米松型骨质疏松模型中骨组织形态学的表现目的:通过建立地塞米松致SD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探讨模型组与对照组骨组织形态学的表现和区别。方法:选用6月龄健康雌性纯系SD大鼠,每周两次肌注地塞米松0.1 mg/100 g体质量,连续6周,建立起激素型模型。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骨组织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表现。结果:地塞米松组大鼠的骨组织形态学都呈现出典型的骨质疏松状态,与对照组相比,骨小梁呈现明显的断裂,骨胶原纤维出现空洞。结论:地塞米松所致的骨质疏松模型在光镜下和扫描电镜下与对照组相比,表现有相似性,又有其特异性。第三部分:地塞米松型骨质疏松模型中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研究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地塞米松型骨质疏松模型,研究肝脏铁调素(hepcidin)基因表达在模型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探讨其与骨质疏松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SD大鼠80只,按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0只。实验组于每周第1,4天肌肉注射地塞米松(0.1mg/100 g),连续6周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肌注。实验组和对照组都用RT-PCR法观察第14、21、24、28、31、35、38、42天肝脏铁调素的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在不同时间点存在明显不同:实验组第17天铁调素表达量明显上升,第21天至38天呈水平波动,第38天至42天又呈现显著上升。结论:模型中肝脏铁调素基因的表达升高与骨质疏松的形成存在一定的联系,为临床上研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指标提供了新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