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既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时期,也是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大转型期。思想界、理论界以及各阶级党派间各种政治理论、文化思想犬牙交错,其目的都在为灾难笼罩的中国寻求一个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此时,中国共产党抓住各种相对成熟的时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但却遭到了国民党的强烈反对,甚至引发了国共两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争。随着论争态势的不断扩大以及论争程度的逐渐加深,学术中国化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回应由此兴起。随之,论战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学术中国化方面。进步理论界发起的学术中国化运动旨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奠定深厚的学理基础,指明理论实践的发展路向,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其科学性、革命性、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理论形态屹立于思想界。同时,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一创新理论在科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最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论争,在搜集了大量有关论争材料的前提下,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探究,从国共博弈的视角剖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争的时代环境、论争过程、论争原因及论争所带来的价值意义,以期探究和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学术中国化在政治层面与学术理论层面的价值和贡献。这样不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历程中理解和把握这场论争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而且透过论争窥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实践和理论深化的过程,更加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中国实践之间的相互结合及密切联系。本文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三、四、五章为正文,最后是结语。绪论一章综合简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该题目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写作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第二、三、四、五章。第二章,分析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争的历史背景。该论争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具体来看,当时的政治背景为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然而在统一战线内部却存在着斗争现象。文化背景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派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未尽论争的延续。此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学派,在历经各种挫折和考验后,最终在抗战时期建立,其文化思想日渐成熟。第三章,论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争的过程。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后,影响范围逐渐波及国统区,引起了国民党的警觉。其次,国民党反马克思主义者针对这一命题与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一场论争。再次,双方论争的三个阶段:论争的开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科学性之争;论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路径的合理性之争;论争的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性之争。论争过程层层深入,学术争鸣越发强烈,构成了文章的核心论据。第四章,全面深刻分析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争的原因。论争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阶级利益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论争的根本原因却是国共对中外学术文化思想的观念态度和认识程度的差异。此外,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是中间势力与思想理论界知识分子的态度转变。三个因素共同构成了论争产生的原因。第五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争的历史总结与思考。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历程来看,这场论争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实践性和理论成熟度。同时论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深厚的学理基础和基本路向。此外,论争还凸显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在这场论争以及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做的杰出贡献。第三部分结语。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创作用。尤其是学术中国化运动的兴起,使这一政治理论获得了高度的学理支撑,以及科学合理的实践路径。通过国共间的这场论争,我们可以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路径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基础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学术中国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清晰地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