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在我国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位。其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治疗、放射治疗、全身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但由于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而肝癌对放、化疗缺乏敏感性,因此微创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射频消融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但国内外都未在疗效判定标准和方法上达成共识。目前其疗效的判断主要依赖B超、CT或MRI等影像学以及甲胎蛋白(AFP)等血清学检查,然而均不能对RFA治疗后的机体变化或疗效做出准确地生物学判断;且AFP单独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限,故目前尚缺乏血清学方面公认的有效的敏感指标。研究发现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与HCC的发生、发展以及诊疗密切相关,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AFP均有增高,被认为是一种新型重要的HCC肿瘤标记物,目前尚少见有关RFA治疗HCC后血清中GPC-3浓度变化的报道。目的本试验包括两个部分。1.初步验证GPC-3与HCC的相关性;2.检测RFA治疗HCC患者前后血清中GPC-3的含量,初步探讨其在近期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试验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9例HCC患者、35例肝硬化患者、对照组30例健康者血清中GPC-3的含量,两两比较三组间含量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诊断HCC的临界值,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GPC-3表达的因素。试验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HCC患者经RFA治疗后血清中GPC-3含量,比较分析射频治疗前与治疗后1天、5天、30天血清中GPC-3的表达水平,Logistic多因素分析初步了解HCC患者射频治疗后GPC-3表达水平波动的危险因素。结果试验一HCC组患者血清GPC-3含量明显高于肝硬化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P均<0.05),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当GPC-3浓度取最低界值定为603.00pg/ml时,诊断HCC的灵敏度为84.7%,特异度为88.6%,AFP与之联合后诊断阳性率由32.2%升至88.1%;GPC-3表达与肿瘤有无远处转移相关。试验二HCC患者RFA治疗后不同时间点GPC-3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有残存或复发者GPC-3含量有显著升高波动(P<0.05)。结论GPC-3含量在HCC中表达显著高于肝硬化及对照组,特异度好,与AFP表达无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HCC的诊断灵敏度。RFA治疗后不同阶段GPC-3均有不同程度降低,GPC-3浓度的变化与残存或复发有关,在近期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中有一定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