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粮纤维对蓝塘猪肠道内甲烷产量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y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蓝塘猪为模型动物,研究了饲粮纤维对蓝塘猪甲烷产量的影响及微生物学机制,有助于研发和制订科学的养猪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并发挥地方猪种利用粗纤维的能力,构建低碳养猪体系以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试验一:采集猪甲烷呼吸箱系统的改进及其回收率的测定  从箱内外气体交换量、箱内温湿度调控和排气方式三方面对已建立的12套呼吸箱进行改进;建立回收率测定的通用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计算出呼吸箱系统达到平衡的时间和平衡后箱内的甲烷浓度。结果表明,12套呼吸箱的平均回收率为93.57±1.02%,可以用于测定猪个体甲烷排放量。同时,采用收集量与释放量比值计算回收率和用实际浓度比平衡浓度计算回收率的两种方法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依据所建数学模型计算回收率的方法可行。  试验二:采用体内和体外试验2方法研究两饲粮对甲烷产量的影响  12头纯种、体重相近(58.7±0.37kg)的后备蓝塘猪母猪为试验动物,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饲喂两试验饲粮,每组6个重复,设计2种粗蛋白质、总能量相同但纤维水平(纤维源)不同的试验饲粮,饲粮1(D1)的主要纤维类物质为麦麸(次粉);饲粮2(D2)的主要纤维类物质为统糠(米糠混谷壳糠)。试验期包括:21天适应期,7天代谢试验和3天甲烷采气,试验结束,屠宰12头猪,测定肠道内环境、采集肠道内容物供试。主要结果如下:  (1)养分消化:饲粮1组干物质消化量、总有机碳消化量均显著高于(p<0.05)饲粮2组;但饲粮1组蓝塘猪对中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的消化量(69.56g和227.76g)却显著低于(p<0.05)饲粮2组(126.07g和359.68g);体外发酵试验表明,饲粮1组体外发酵24h后的干物质消失率显著高于(p<0.05)饲粮2组。  (2)两饲粮的发酵动力学特征结果:两纤维饲粮组蓝塘猪后肠从盲肠、结肠各段到直肠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饲粮1组蓝塘猪的后肠内VFA浓度显著高于(p<0.05)饲粮2组,但两饲粮组的乙丙酸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体外发酵试验表明,两饲粮组的VFA无显著差异(p>0.05),但饲粮1组体外发酵的乙丙酸比值(2.72)有高于饲粮2组(2.30)的趋势(p=0.057),说明两饲粮组体外发酵模式不同。  (3)甲烷产量结果:饲粮1组蓝塘猪个体日甲烷排放量为3.90 L/d(3.05 g/d)显著高于(p<0.05)饲粮2组2.46L/d(1.92g/d),换算成单位干物质甲烷产量和单位体重的甲烷产量后,饲粮1组(1.85g/kg DM和48.23mg/kgLW)也显著高于(p<0.05)饲粮2组(1.17g/kg DM和29.82 mg/kg LW),两饲粮组蓝塘猪的甲烷排放量变化趋势一致,且甲烷日排放变化与其排粪行为有关。体外发酵试验表明,饲粮1体外发酵24h的甲烷产量为6.02mL/g,显著高于(p<0.05)饲粮2(3.49mL/g),且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的甲烷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745)。  试验三:不同纤维源底物和两菌源对甲烷产量的影响  采用两饲粮及两者的纤维源-统糠和麦麸分别为发酵底物,同时以提取4种物质的NDF为底物组,以饲喂两饲粮蓝塘猪的肠道内容物为发酵菌源,通过体外发酵试验,研究其对甲烷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两菌源下各底物体外发酵的总产气量、pH值和干物质消失率的变化趋势相同,各底物发酵程度顺序为饲粮1(D1)>麦麸(W)>饲粮2(D2)>麦麸NDF(WN)>饲粮1NDF(D1N)>统糠(R)>饲粮2NDF(D2N)>统糠NDF(RN)。  不同底物甲烷产量不同,菌源1发酵下,各底物的甲烷产量顺序为W(6.03mL/g)>D1(5.86 mL/g)>D2(5.45 mL/g)>WN(3.06 mL/g)>D1N(2.94 mL/g),麦麸是饲粮1的主要甲烷产生源;菌源2发酵下,各底物的甲烷产量趋势与低纤维菌源发酵下不同,且菌源对发酵底物的甲烷产量也有一定影响。  同菌源各底物体外发酵产生的VFA摩尔浓度相差较大,菌源1下,统糠组(R)和统糠NDF组(RN)的乙丙酸比值显著低于(p<0.05)麦麸组(W)和麦麸NDF(WN),说明统糠和麦麸的体外发酵模式有所不同。因子互作结果表明,底物体外发酵模式主要取决于底物本身的性质,但发酵菌源对其也有起一定影响。  试验四:两纤维饲粮、不同底物及发酵菌源对产甲烷菌多样性和数量影响  采用巢式PCR-DGGE对样品中的产甲烷菌多样性进行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甲烷短杆菌(Methanobrevibacter)和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succinogenes)进行定量。  结果表明,两饲粮组猪后肠各段的产甲烷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饲粮1组蓝塘猪总后肠内容物的产甲烷菌多样性指数(1.40)显著高于(p<0.05)饲粮2组(1.19),且后肠内产甲烷菌的多样性与消化纤维的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DGGE条带回收测序鉴定,表明该试验饲粮下蓝塘猪后肠中的优势产甲烷菌是甲烷短杆菌。两饲粮组蓝塘猪肠道内容物各段样品中甲烷短杆菌的拷贝数对数值无明显规律性,介于8.68-9.901间,饲粮1组(9.52)显著大于(p<0.05)饲粮2组(9.01),说明饲粮纤维品质会影响后肠内总甲烷短杆菌数;且甲烷短杆菌数量与体内饲养试验测的甲烷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737)。  产甲烷菌多样性指数表明,底物的类型和发酵程度都是影响发酵液中产甲烷菌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因子互作分析指出发酵菌源是通过影响底物从而间接影响产甲烷菌的多样性;DGGE图谱的相似性分析表明,产甲烷菌多样性还与发酵过程引起的内环境变化有关。不同底物的两菌源发酵下的发酵液中甲烷短杆菌数和琥珀酸丝状杆菌不同;同NDF水平,不同来源NDF的甲烷短杆菌和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差异显著(p<0.05),说明纤维源是影响甲烷短杆菌和琥珀酸丝状杆菌的主要因素;因子互作分析还表明,发酵菌源对发酵液中的甲烷短杆菌数也有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饲粮纤维源不同,在后肠内的发酵模式不同,从而改变后肠内的产甲烷菌的多样性和优势菌种数量,进而导致甲烷排放量产生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下一代网络(NGN)的提出带来了通信网络技术革命,NGN并不具体特指某一网络,而是泛指一种新的网络体系结构。这种体系以IP为中心,可以同时支持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ITU-T对N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矿物质营养元素之一,广泛参与了多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例如能量代谢、脂膜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光合成、呼吸作用、酶活性调控以及信号转导等。因此
植物根的生长依赖于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持续分裂活性。在根尖分生组织中,分裂不活跃的静止中心(quiescentcenter,QC)细胞,及其周围分裂活性相对旺盛的干细胞,共同组成所谓的根尖
基因组拼接(genome assembly)作为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一直是测序数据分析中的重点和难点。它包含两部分:将测序短读段拼接成重叠群(contig)和基于连接信息把重叠群进一步
水稻株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分离克隆株高相关基因并从分子水平阐明水稻株高的作用机理,对于指导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实验室分离了1个水稻长颈穗基因E
智能交通系统,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运输系统中的应用。在文中介绍了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的理论;在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了图像预处
自混合干涉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精密测量技术,其系统不仅具有传统干涉技术的高灵敏性、高精度性以及非侵入性,而且结构简单、紧凑、易准直且价格低廉,解决了传统干涉系统复杂、尺寸庞大、敏感与准直以及价格昂贵等问题。自混合干涉技术主要优势在于几何量传感测量,其中位移测量是几何量测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自混合干涉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对利用光反馈自混合干涉进行位移测量的几种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根
2014年鲁甸M_S6.5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孕震机理和动力学成因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由于目前的反演主要采用单一的反演方法进行处理,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使得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孕震机理等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基于近震波形求解震源机制解的gCAP(general Cut And Paste)方法和全波形拟合方法,分别反演了鲁甸地震主震及其9次余震的震源
Supply chain finance(SCF) is concerned because of its service efficiency for the real economy. Beside the bank, some enterprises have provided the SCF service.
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在一次赴中国的艺术展览中,与艺术家棉花的相遇,使我从她极富表现力的作品中获取了新的活力。  她的作品发人深省,让人不得不动容。她将我们带回一个时代:那个城堡和大师的居所有许多油画和挂毯的时代。  她通过耀眼的画作展示着让人惊叹的才华。她带我们穿越异域、穿越心灵、穿越安谧。这些体验从她盛开着千朵奇葩的花园里弥散,那种神秘之美,甚至让我们忍不住渴望能从她的作品中提取万种香氛和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