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了文献史论与语音分析两种研究方法,旨在对昆曲语音体系的性质及其流变进行分析与研究。全文结合了昆曲近现代语音的实际语音分析,对于一直存在于昆曲语音问题中的“南音”、“方音”的争论,提出了语音证据的分析,说明了昆曲语音的性质,是继承了诗韵以降的正音体系。尽管在历史流变之中,受到一定程度地方语音的影响,但其流变的总体倾向,仍然是以“正音”为基准的。并结合实际语音材料与文献综述,就昆曲语音体系中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全浊声母、阴阳八声以及入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由此对当下昆曲舞台上复杂的语音情况,提出昆曲语音的演化从未间断,任何阻止其变化发展的企图本身是不现实的。因此,设立一定固定不变的语音标准会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语言本身是人类用以交流沟通的工具,交流是其根本的目的,而作为舞台艺术,交流也是第一之要务。昆曲语音的保存也须把握好非特质文化遗产“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点。通过对于昆曲语音的深入细致分析,厘清昆曲语音的根本性质:昆曲究竟是南方音,还是“正音”。并得出如是结论:其一,昆曲语音体系的性质由其出发点而言,基本上为承继中古汉语“正音”的语音传统,即唐代切韵以来的共同语的发展规迹。其二,昆曲语音体系的性质从源流变化而言,是对于“正音”的不断逆流回归。其三,尽管昆曲语音体系的根本性质为“正音”,但由于毕竟长期流行于吴地,演员大多为南方地域背景。因此,我们也必须看到吴语在昆曲语音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昆曲的语音演化也是存在南方方言的影响,这一点也是客观存在。但并不能因这些影响,而判定其语音体系为吴语体系。其四,昆曲语音体系的标准是动态变化的。其五,昆曲语音首要任务是为舞台表演服务。因此决定昆曲语音规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便是昆曲音乐的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于近代昆曲语音的研究分析,是对俞振飞字音系统进行第一次系统的科学的语音分析。这种分析在本文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最为直观的语音证据,以说明昆曲语音发展到近代的语音性质与变化趋向。而客观上也希望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语音材料,以供更深入的研究。对于昆曲语音性质的讨论与分析,希望最终能为当下昆曲舞台上纷杂的语音实际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