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与道台是清代政制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学术问题,过去的研究者往往在道的性质与职能上争论不休。欲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争论和其他相关问题,梳理相关原始资料作具体的实证研究,恐怕是不二法门。因此,本文选取了驻扎重庆府巴县的川东道台为个案,期望能有助于这些问题的探讨。
反观过去的政制史研究,可发现学者通常对制度多作短时段的、静态的、局部的、平面式的考察,而不是作长时段的、动态的、整体的、立体的分析。他们主要根据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为基础,构建朝廷的制度性规定。至于该制度的运作过程,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社会氛围中运作,此制度的运作与其他制度的联系等等,基本不在考察之列。正是受这种研究范式的束缚和制约,学界普遍存在忽视道台制度、否定道台作用的倾向。这正是因为没有从长时段考察道台制度的演变,未从实践层面考察道台制度运作的结果。
鉴于此,我们在大量搜集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尽量对川东道台作长时段的、动态的、立体的考察。在文中,我们首先考察了川东道台的制度背景,接着研究了川东道台的历史沿革与职能变迁、道衙内部组织构成、川东道台的收入,并对历任道台的背景资料进行了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了川东道台在地方政治(包括行政监督与司法、税收、文教、社会事务、对外事务等)中的角色和作用。作为清代的地方大员,川东道台的功能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省与府州县的连接点和中介,他为地方行政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联系;作为通商口岸的重要官员,其又在两个或更多的分隔世界和价值系统之间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沟通,并且经常作为一个冲突的调节者来行事;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川东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对道属政治有整饬之责。尤其[中文摘要]在晚清,道台有取代重庆知府而成为巴县直接上司的趋势,道衙因此成为地方政治的中心舞台。
不论在官方的制度性规定中,还是清代官员的表述中,道台均是作为“监司”而存在的。受此官方表达的影响,在既往的研究论著中,道台同样是当作“监司”被描述的。事实上,川东道台在地方政治中发挥的作用并非仅是监察和观察,而是常常卷入地方政治的各类事务中,尤其是司法、教育、税收、社会治安、地方祭祀、对外事务等。他不仅有亲自审理案件的权力,也有派委厘金委员、保甲委员的权力,还主导东川书院的各项事务。这说明,制度的官方表达与实践是不一致的。
川东道台是清代众多民事行政道台之一。它当然具有一般道台的共性,也具有其本身的个性。这表明,研究它不仅是对历史独特性的追求,而且还可以加深对清代道台制度的理解。因而,我们的兴趣并不限于川东道台本身,而是要以川东道台为典型个案进行考察,可以窥见清代道台在地方政治中的作用,分析清代地方政府的实际运作,亦可以借此加深对清代政治机制的理解。川东道辖区与职能的变迁,充分证明民事行政道由一种临时性的藩臬二司的派出机构,逐渐变成有固定辖区和治所的府以上省以下的独立的地方行政区划和机构。同时,川东道台兼任重庆海关监督,因而此项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海关史的研究,也为海关史研究提供了反思的资源和借鉴。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川东道台具有比其自身更大的启发意义,则研究川东道台对我们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
要之,川东道台是解读清代地方行政和海关道台制度的典型范本。道之因应时变、灵活性和敏感性,使得其在晚清被迫附加了很多原本不相关的职能。这是社会变迁、西力冲击、清朝政局变化等合力的结果。从其设置与演变的历史可见,这种省以下的中层地方机构,由于省级政区划分过大,始终有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