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猪日粮内源代谢葡萄糖评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法”向猪回肠末端瘘管灌注13C-VFA(乙酸、丙酸和丁酸同位素)示踪猪大肠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的各个去路,得到血液、肠壁组织和大肠内容物样品,通过GC-MS(气相质谱仪)建立测定猪血液、大肠组织和大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和丁酸以及各自同位素含量的方法;再进行正式动物饲养试验,采用“回肠末端灌注法”和“动-静脉浓度差法”,结合同位素示踪,计算出大肠丙酸吸收量和门静脉乳酸净吸收量,根据猪日粮内源代谢葡萄糖的计算公式,得到三种不同代谢葡萄糖水平的猪日粮内源代谢葡萄糖含量;最后将上述三种日粮通过体外模拟“胃-小肠”消化后,进行体外模拟大肠微生物发酵,测定丙酸和乳酸的产生量,将体外丙酸和乳酸的产生量分别与体内大肠丙酸吸收量和门静脉乳酸净吸收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它们之间的回归方程,建立体外估测日粮内源代谢葡萄糖的方法,并通过此方法估测玉米、豆粕、大豆皮和小麦麸四种原料中内源代谢葡萄糖值。论文分为3个部分:试验一、GC-MS测定13C标记的挥发性脂肪酸方法的研究选取1头体重为30 kg左右的健康生长猪,饲喂以玉米、豆粕为基础的日粮。预饲3天后,对试验猪安装回肠末端“T”型瘘管,股动脉、门静脉血管瘘管。手术恢复后,从回肠“T”型瘘管处灌注同位素13C标记的乙酸、丙酸、丁酸。灌注结束后,采集血液,并将猪屠宰,采集盲肠、结肠和直肠整段肠道并称重,收集这三段肠道的内容物。通过设定并调整GC-MS条件,建立气相质谱仪测定血液、肠道组织和肠道内容物中13C标记的和未标记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6种VFA在对应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及准确度较好。本研究可作为一种简单、快速且准确分析猪血液、大肠组织和大肠内容物中13C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方法。试验二、体内法评定生长猪三种日粮内源代谢葡萄糖水平选取15头平均体重为30 kg左右的健康生长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饲喂以玉米、豆粕为基础的等氮、代谢葡萄糖水平不同的3种日粮。预饲3天后,给试验猪安装回肠末端“T”型瘘管,股动脉、门静脉和肠系膜血管瘘管。术后至采食量恢复正常后,从肠系膜血管瘘管远端灌注对氨基马尿酸,同时从回肠“T”型瘘管处灌注同位素13C标记的丙酸。采集门静脉和股动脉血样。灌注结束后,将猪屠宰,采集盲肠、结肠和直肠整段肠道并称重,通过试验一中的方法,测定血液和肠壁中丙酸和丙酸同位素的含量,并用试剂盒测定血液中乳酸含量。采用“动-静脉浓度差法”计算门静脉丙酸和乳酸的净吸收量。根据乳酸门静脉净吸收量和丙酸大肠吸收量来计算日粮内源代谢葡萄糖水平。结果表明,丙酸门静脉净吸收量日粮Ⅰ组最低,日粮Ⅱ组最高,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丙酸大肠沉积量日粮Ⅰ组最高,日粮Ⅲ组最低且显著低于日粮Ⅰ组(P<0.05)。丙酸大肠吸收量日粮Ⅲ组最低,日粮Ⅰ组最高且显著高于日粮Ⅲ组(P<0.05)。乳酸门静脉净吸收量日粮Ⅲ组最高,Ⅱ组最低且显著低于Ⅲ组(P<0.05)。生长猪三种日粮内源代谢葡萄糖含量日粮Ⅱ组最低,Ⅰ组最高且显著高于Ⅱ组(P<0.05)。生长猪三种日粮内源代谢葡萄糖含量日粮Ⅰ组最高,Ⅱ组最低且显著低于Ⅰ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三种日粮丙酸大肠吸收量分别为15.21、13.33和8.13 g/d,乳酸门静脉净吸收量分别为7.57、3.17和12.04 g/d,内源代谢葡萄糖水平分别为61.07、44.22和55.10 g/kg;通过结合13C丙酸示踪,研究大肠丙酸吸收量,提高了日粮内源代谢葡萄糖测定方法的准确度。试验三、体外法评定生长猪三种日粮内源代谢葡萄糖水平将试验二中的日粮粉碎过筛作为底物,体外模拟“胃-小肠消化”后,收集残渣并烘干粉碎,再进行体外发酵产气法的研究,测定发酵产生的丙酸和乳酸的含量,将体外丙酸和乳酸的产生量分别与体内大肠丙酸吸收量和门静脉乳酸净吸收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它们之间的回归方程,建立体外估测日粮内源代谢葡萄糖的方法,并测定玉米、豆粕、大豆皮和小麦麸四种饲料原料内源代谢葡萄糖的含量。结果表明,48 h时,体内大肠丙酸吸收量与体外发酵丙酸产生量之间、体内乳酸门静脉净吸收量与体外发酵乳酸产生量之间,线性关系较好。本试验条件下,体外发酵48 h时,三种日粮体内大肠丙酸吸收量与体外发酵丙酸产生量之间的关系为Y=3.8268X-6.8329,R2=0.9683;体内乳酸门静脉净吸收量与体外发酵乳酸产生量之间的关系为Y=0.5900X+3.1967,R2=0.9666,根据这两个表达式建立了测定日粮内源代谢葡萄糖水平的体外估测方法。并通过此方法估测了四种常用饲料原料玉米、豆粕、大豆皮和小麦麸中内源代谢葡萄糖含量分别为177.55、32.83、58.02和14.83 m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