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寿光市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市的经济发展迅速。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动力。寿光市以蔬菜产业起家,所以,寿光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也就注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寿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冬暖式蔬菜大棚普及初期。寿光市的农村劳动力在这一时期主要集中于蔬菜种植业。一方面,技术的不断升级,使蔬菜种植对人工的要求越来越少,产量越来越多,农民获得的收益也越来越多,由此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蔬菜深加工、蔬菜物流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飞速增长。于是,农村劳动力向这些行业大量转移。第二阶段是产业多元化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寿光市的造纸、建筑、化工、商贸零售、海洋化学、生物制药、新能源等产业相继迸发出了强劲的活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也由单一的蔬菜产业变为所有新兴的产业,个体创业的数量也大幅增加。第三阶段是工业反哺农业开始以后。在这一阶段,各项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农业税被取消,农业生产有了多种补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虽然有所减缓,但大的趋势未发生变化。2013年,寿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6万人,这部分人的文化程度大都在中小学水平,但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员数量增长较快,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年龄主要在31—50岁之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大多以亲戚、朋友介绍为主,主动外出的情况较少。寿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依旧面临着五大因素的制约:(1)随着各种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城市的诱惑力逐渐降低;(2)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比较低,不懂技术成为了制约他们发展的“硬伤”;(3)农民工依旧得不到与城市人相同的待遇;(4)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5)社会上依旧存在城乡有别的观念。针对寿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作者通过实地走访、专家咨询等途径,展开了专题调研。通过研究寿光市的政策环境,调查农村劳动力在市区的工作情况、生活状况、技能情况和对未来的想法,进而对寿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自身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深入地分析,并且寻找出产生现有问题的原因。通过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1)通过出台政策,逐步消除农民与市民的区别,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市民;(2)进一步加快寿光市的城镇化进程,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3)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之更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4)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让农村转移劳动力留得住;(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无后顾之忧。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寿光市的发展历史上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章节,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均衡寿光”所必须直面的问题;(2)寿光市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面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具有自己的特点;(3)本文提出的建议对于情况相似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