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与环多烯烃共聚物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f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乙烯进行共聚改性,可以得到具有不同链结构、不同性能的乙烯基高分子材料,从而拓展聚乙烯的应用领域。共聚改性目前已成为制备高性能、高附加值聚烯烃材料的重要手段。本文选用1,5,9-环十二碳三烯(CDT)、1,5-环辛二烯(COD)、4-乙烯基环己烯(VCH)三种环多烯烃作为共聚单体,对乙烯进行了共聚改性研究。乙烯通过与三种环多烯烃进行共聚,不仅可以将不饱和键引入到聚乙烯中,用于进行下一步的功能化改性;而且还可以将环烃引入到高分子链中,得到环烯烃共聚物。  本文首先考察了多种不同催化剂体系下(包括两种Ziegler-Natta催化剂和两种茂金属催化剂)乙烯与三种环多烯烃的共聚反应,采用FT-IR、HT-13C NMR、DSC和HT-GPC等测试方法对聚合产物的链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然后采用连续自成核分级(SSA)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对主要聚合产物的结晶行为进行了深入表征分析。最后,为了指导下阶段新型可交联非晶型α-烯烃共聚物(APAO)的开发,对某进口工业APAO样品进行了程序升温淋洗分级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  (1)采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新型Ziegler-Natta钛系和钒系催化剂,考察了乙烯与三种环多烯烃的共聚行为,对聚合产物的链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研究。钛系催化剂成功地实现了乙烯与COD的共聚,虽然COD插入到聚乙烯链中的含量较低,但仍能观察到聚合物的结晶能力下降、熔融温度和熔融焓降低,并且在结晶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厚度的片晶。  (2)采用Cp2ZrCl2和Et(Ind)2ZrCl2两种茂金属催化剂考察了乙烯与三种环多烯烃的共聚,研究了共聚单体浓度对催化剂活性和聚合产物结构的影响。对于Cp2ZrCl2催化剂,COD具有最好的共聚能力,当COD的浓度为1mol/L时,在聚合物中的插入率为0.6 mol%。对于Et(Ind)2ZrCl2催化剂,VCH具有最好的共聚能力,当VCH的浓度为1 mol/L时,在聚合物中的插入率为1.8 mol%。  (3)对主要聚合产物的结晶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发现,共聚单体使聚合物的结晶能力下降,在相同的降温速率下,共聚产物完成结晶所需的时间较长;当共聚单体的插入率越高、降温速率越大时,这种效应会更加明显。通过SSA分析发现,共聚单体插入到高分子链后,聚合物片晶厚度降低,并且在结晶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厚度的片晶。  (4)对进口工业APAO样品的升温淋洗分级发现:通过降低最低淋洗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淋洗分级效果;当采用石墨作为载体时,可以提高无规高分子链在降温阶段的结晶负载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与以往有所不同,在教材每一节的开头部分都新增加了一个栏目“想一想,议一議”。对于这一个区别于旧版教材的新栏目,一线生物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本栏目呢?为此,笔者开展了有关此方面的行动研究,最终认为生物教师课堂教学可以在五个方面运用好“想一想,议一议”。本文就对此开展初步探究。  关键词:生物教师;“想一想,议一议”;新课导入;自主学习;科学探
改善皮革的松面率是提高成革质量、增加出裁率以及提高皮革应用范围的研究热点.该文应用传统的聚合工艺合成丙烯酸酯微乳液,并针对传统丙烯酸酯高聚物作为皮革填充剂耐候性差
会议
本论文提出采用变价金属氧化物作为储氧材料,利用它们的氧化-还原性质,可以把空气中的氧变为储氧材料中的晶格氧,用晶格氧代替分子氧进行甲烷催化氧化制合成气的新思路.研究
湿地在蓄水调洪、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该文以1988、1995和2000年的Landsat-TM数据为信息
减压馏分油(VGO)是催化裂化生产汽油和柴油的重要原料,但大部分VGO原料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因此减压馏分油的脱硫过程是生产低硫或超低硫燃料油的关键。VGO中的硫大部分是以大分子硫化物如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及其复杂衍生物的形式存在,采用加氢脱硫工艺脱除这些硫化物时具有较大的难度,对设备、工艺条件及催化剂的要求较高。因此,非加氢脱硫工艺逐渐被众多研究人员重视,其中氧化脱硫工
学位
会议
该论文在大量探索性实验的基础上,运用Hakee粘度仪,系统的研究了阴离子、阳离子对质量浓度为1%的国产黄原胶溶液在升温过程中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发现了阴离子、阳离子对黄原胶
会议
随着全球变暖,高温导致水稻减产现象频繁发生,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危机。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导致的粮食减产,开发耐热水稻品种,探究水稻响应高温胁迫的生理分子机制,克隆耐高温基因并进行功能研究至关重要。实验室前期获得了一份耐高温突变体hst(heat stress tolerance),并图位克隆了HST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基因。为了明确其在水稻高温胁迫响应中的具体机制,我们以野生型ZH11、突变体hst、互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