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包虫侵入人体以及绵羊个体后,会在正常肝脏部位形成病灶-包囊。演化过程中,肝包虫不断的侵蚀正常肝脏,使其逐步形成纤维化结构,即靠近虫体的外囊和靠近肝实质的外膜。本文旨在寻找肝包虫周围纤维囊壁形成过程中,人类和绵羊肝脏组织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化情况。1.对正常肝脏组织和病灶组织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寻找发生变化的基因位点。2.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以及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寻找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化。方法:1.通过RAPD分析,寻找病灶组织中多态性位点的变化。2.利用克隆载体构建技术,制备特异性探针以及表达谱差异基因克隆。3.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获得病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细胞。4.应用放射性标记和荧光标记技术,进行正常以及病灶组织指纹图谱的绘制。结果:1.针对纤维化肝脏组织的特殊性,对肝脏基因组DNA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寻找到了适合纤维化肝脏组织的DNA提取方法,例如通过石英砂加大研磨力度,增加超声处理环节、延长预处理时间等。最后确定液氮和石英砂混合的方法处理,短暂超声破碎细胞核酸,增加一步抽提环节,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通过简单的实验,分别确定了绵羊肝脏组织和人类肝脏组织RAPD分析的反应条件,并分别获得了10条引物的RAPD分析结果,从中发现了许多多态性位点的差异。3.通过RAPD数据分析和克隆载体构建技术共获得了4条特异性探针的克隆载体,为后续试验奠定了基础。4.通过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和微量DNA提取技术,共获得了13份绵羊肝脏组织不同时期、不同细胞的基因组DNA样品。5.利用放射性标记的自选探针分别获得了2张人类肝脏组织基因组DNA的杂交图谱和2张绵羊肝脏组织基因组DNA的杂交图谱。通过对杂交图谱的分析,发现了部分差异位点。6.成功的对在表达谱上有差异的几个基因Gal-1,ALDH, cath-D, ANXA2进行了克隆,为后续基因功能以及在该疾病中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结论:1.通过对绵羊和人类正常肝脏组织和病灶组织的RAPD分析和指纹图谱分析,发现在肝包虫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着人类和绵羊基因片段的缺失、位点突变等现象,同时还存在肝包虫基因侵入绵羊和人类正常肝脏组织的现象,这与前期蛋白质组学分析当中的部分数据吻合。2.通过克隆载体构建、测序分析等手段,获得适合在该疾病当中使用的探针,这些探针在该经病的诊断中可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