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与止血、血栓形成有关的主要成分血小板,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异丙酚作为静脉麻醉药因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在临床上,冠心病患者接受心脏或非心脏手术治疗较多,如何选择适宜的全麻药一直是麻醉科医师所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异丙酚在体外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在体内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方法:选择期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冠心病患者40例,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体重5174kg,年龄5775岁。心功能Ⅱ级。两周内停服可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血小板计数不低于60×109/L。无严重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正常。无凝血功能障碍。将上述患者40例随机分成异丙酚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术前30min均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2g。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上肢液路,用于输注生理盐水及微量泵输注静脉麻醉药。Ⅰ组静脉诱导以咪达唑仑0.04mg/kg、异丙酚2mg/kg、瑞芬太尼1μg/kg、维库溴铵0.1mg/kg完成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是持续泵注异丙酚38mg.kg-1.h-1复合瑞芬太尼0.10.4μg.kg-1.min-1;Ⅱ组麻醉诱导以咪达唑仑0.1mg/kg、瑞芬太尼1μg/kg、维库溴铵0.1mg/kg完成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是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0.4μg.kg-1.min-1。两组插管后均接Drager Fabrius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设定潮气量为810ml/kg,呼吸频率1216次/min ,吸呼比1 : 1.52 ,维持PETCO23540mm Hg。术中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根据情况调整静脉麻醉药的输注剂量。分别于诱导前10min(T1),静脉泵入全麻药30min(T2),停药后120min(T3)各采集静脉血6.6ml,分成3份。其中第1份3ml放在含200μl EDTA抗凝塑料试管中混匀,于4℃以3500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在-20℃保存用以测定血小板血栓烷B2(TXB2)和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第2份取1.8m1加入含3.28%枸椽酸钠抗凝剂0.2ml的塑料试管内,用以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ax);第3份取1.8m1加入含3.28%枸椽酸钠抗凝剂0.2ml的塑料试管内,用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比、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Ⅰ组中TXB2,T1与T3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时间点低于T1、T3(P <0.05)。在Ⅱ组TXB2,T1、T2、T3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T1、T3时间点两组患者血小板TXB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T2时间点Ⅰ组TXB2低于Ⅱ组(P <0.05)。Ⅰ组GMP-140 T1与T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低于T1、T3(P<0.05)。Ⅱ组在T1、T2、T3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T1、T3时间点两组GMP-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T2时间点Ⅰ组GMP-140低于Ⅱ组(P <0.05)。Ⅰ组PAGmax T1与T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低于T1、T3(P <0.05)。Ⅱ组在T1、T2、T3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T1、T3时间点两组患者PAG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T2时间点Ⅰ组PAGmax低于Ⅱ组(P <0.05)。两组PT、APTT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剂量的异丙酚静脉麻醉可抑制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但对PT和APTT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