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中低收入家庭在维持正常生活支出的同时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改善住房条件,他们更倾向于依靠政府的帮助。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住房已不仅仅是遮风避雨之处,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住房的条件和社区的环境会对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而经济适用住房作为一种住房保障制度,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同时,也对这些家庭的生活状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居住于经济适用住房之中的中低收入家庭福利状况变化情况就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中低收入家庭在搬入经济适用住房前后的住房消费支出、通勤成本和其它消费支出的变化,以及家庭成员在住房选择中所表现出的选择偏好和心理变化两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定性分析结果拟定影响家庭福利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消费支出、生活保障、居住质量、心理因素)和关联影响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情况),并据此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以武汉市为例,选择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的12个不同建成年代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中低收入家庭搬入经济适用住房前后的福利状况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获得以下结论:
1.主要影响因素中:生活保障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福利状况的正向影响最为明显,家庭经济支出状况对中低收入家庭福利状况的负向影响最为明显,而心理压力对于家庭福利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2.关联影响因素中:家庭收入对中低收入家庭福利状况变化的正向影响最为明显,而家庭结构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3.总的来说,中低收入家庭的福利状况在搬入经济适用住房后均有所提高。就武汉市而言,福利指数从0.4527上升至0.6341,突破了0.5的模糊界限,说明经济适用住房对于改进武汉市中低收入家庭的福利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以下建议:扩展家庭的住房融资渠道;改善交通条件;降低通勤成本;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文章最后讨论了在福利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福利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