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针与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血清ACTH、CORT和下丘脑CRH表达的影响【研究背景】抑郁症是当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人群中最为常见的心境障碍之一,是一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障碍为主要突出表现的疾患,本病表现为明显的心境低落、时间超过两周,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而且反复发作,间歇期举止正常、不残留人格缺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抑郁症给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抑郁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刺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临床实践表明,针刺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且无明显副作用。手针与电针是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方法,无论在动物实验中,还是在临床实验中,二者都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对二者的作用机理和途径是否存在异同,尚缺少关注和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彻底阐明。抑郁症的发病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神经元的存活和凋亡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本课题选择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观察手针和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HPA轴的影响。以期比较手针和电针对治疗抑郁症的不同影响。【研究方法和结果】1.通过旷场试验、糖水实验、体重测量来综合评价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复制是否成功建立。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旷场试验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体重增加量、糖水实验消耗量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0.01,0.01,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手针组旷场试验的竖立次数、水平穿越格数、体重增加变化、糖水实验消耗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0.01,0.01,0.01);而电针组与模型帕罗西汀组以上指标之间没有差异(P>0.05)2.在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复制成功的基础上,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分析方法测定大鼠血清皮质酮(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结果显示:应激第21天,模型组大鼠血清皮质酮(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高于空白组、模型加手针组、模型加电针组、模型帕罗西汀组(P<0.05,0.05,0.05,0.05,0.05);模型加手针组、模型加电针组大鼠血清皮质酮(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均高于模型帕罗西汀组(P<0.05);模型加电针组与模型加手针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在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复制成功的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下丘脑CRH mRNA的含量。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CRH mRNA的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模型帕罗西汀组、模型加手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0.05);模型加电针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加手针组与模型电针组之间无差异(P<0.05)。4.在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复制成功的基础上,对大鼠海马和额叶皮质做冰冻切片后,用尼氏染色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大鼠海马和额叶皮质神经元的形态。结果显示空白组、空白加手针组大鼠海马整体轮廓清晰、额叶皮质细胞排列整齐,层次紧密,尼氏深染;模型组大鼠额叶皮质细胞排列松散,缺失;模型加手针组、模型加电针组、模型帕罗西汀组大鼠海马形态清楚,额叶细胞紧密,着色清晰。模型加手针组大鼠海马形态轮廓相对模型加电针组更加清晰,额叶细胞更加密集。[结论]1.根据行为学检查结果,显示出模型组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在横穿格数、竖立次数、体重增加和糖水摄入量等减少,而针刺干预可以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行为学表现;证明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复制成功而且手针和电针治疗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有效。在大鼠体重量增加方面,相对手针而言,电针更能增加慢性应激抑郁大鼠体重。在改善行为学方面,手针和电针都能使大鼠的横穿格数和竖立次数增加,其中,模型加手针组大鼠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在糖水实验中,模型加手针组和模型加电针组的糖水摄入量都增加,其中,模型加手针组大鼠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2.手针和电针都能够使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CRH、ACTH和CORT水平明显下降,提示抑郁症可以通过下调大鼠HPA轴的多种内分泌因素而起到治疗抑郁的作用。模型加电针组和模型加手针组都能使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CRH、ACTH和CORT水平明显下降。值得研究的是,相对模型加手针组而言,模型加电针组的CRH、ACTH和CORT水平下降更显著,提示:电针更能调节慢性应激大鼠的HPA轴的功能,能使亢进的HPA轴趋向于正常。不同的针刺方法对HPA轴调节结果不同,电针和手针调节引起的不同效果,可能与刺激机理不同所致,具体详细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