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当前中国政府的重要工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10年的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3%下降到2.8%。按照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贫困标准(每人每年2300元),2018年全国农村还有1660万贫困人口,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实现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随着农村贫困的解决,城市贫困发生率却在日益升高,“贫困的城市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城市就业,截至目前,中国农民工人数已经达到2.8亿。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但难以与城镇居民同等地享受市民待遇,农民工在城镇陷入贫困的风险大大增加。另外,有关农民工贫困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分薄弱,农民工正处于农村扶贫体系和城镇社会救助体系间的“真空地带”。然而,目前关于农民工贫困研究相对匮乏,及时关注农民工贫困,尽早提防和解决农民工贫困,对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目前学界对农民工贫困衡量标准还没有达成共识,以往学者对贫困的度量大多采用单一收入或者消费等经济指标,现在更多选择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一套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本文也借助多维贫困思想,更多考量人的可行能力和机会剥夺,并涵盖个人自由和对福利主观感受等因素,从收入、教育、健康、生活、就业和融合等6个维度构建一套农民工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来测度农民工贫困状况。另外,随着人们对贫困认识不断加深,不单仅用截面数据考察贫困的静态情况,更多的采用面板数据考察贫困的动态情况。然而,国内目前鲜有把多维视角和动态性方法结合起来同时作用于农民工贫困研究,本文尝试运用2010~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对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性进行研究,构建模型分别探究影响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过程和动态结果的决定因素,并针对农民工不同贫困动态过程和贫困动态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提出研究问题,指出本文研究的意义,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并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进行说明,最后指出本文中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对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贫困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本文涉及的理论基础,如贫困理论、能力贫困理论、社会流动理论等,并梳理国内外多维贫困动态性研究进展。第三部分测度农民工多维贫困状况,首先构建农民工多维贫困测度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民工多维贫困进行测度。然后,按个体特征层面和就业特征层面分别描述农民工多维贫困特征,包括多维指标贫困发生率、多维贫困指数和多维指标贡献率。最后,对比农民工多维贫困和城镇居民多维贫困的差异。第四部分对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性进行测度,主要分为动态过程测度和动态结果测度。首先,从贫困经历、贫困持续、贫困进入和贫困退出来考察农民工多维贫困变动情况。在动态过程测度的基础上划分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的结果类型;然后,分别描述不同个体特征和就业特征农民工的多维贫困动态性;最后,对比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多维贫困动态过程和动态结果的差异。第五部分对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性进行分解,主要从动态过程和动态结果两个角度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多维贫困动态过程则包括贫困经历、贫困持续、贫困进入和贫困退出,动态结果则包括从不贫困、慢性贫困和暂时贫困。同时,对比不同贫困动态过程和动态结果类型多维贫困贡献率的差异。第六部分探究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过程的影响因素,在多维贫困动态性测度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影响贫困经历、贫困持续、贫困进入和贫困退出的决定因素,并比较分析不同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过程决定因素的差异。第七部分探究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结果的影响因素,在多维贫困动态性测度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农民工从不贫困、慢性贫困和暂时贫困的决定因素,并比较不同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结果决定因素的差异。第八部分为本文的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围绕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性进行探讨,可能的创新有以下几点:第一,指标体系创新。目前农村多维贫困测度主要是基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2010年公布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MPI),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三个维度。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农民工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本文根据农民工特征和MPI构建了一套农民工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克服了过往以单一收入或者消费指标衡量贫困的局限。第二,研究视角创新。本文主要引用动态视角考察中国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演化情况,主要包括贫困经年数、贫困持续、贫困进入和贫困退出的贫困动态过程和农民工从不贫困、慢性贫困和长期贫困的动态结果;另外,本文把城镇居民多维贫困与农民工多维贫困进行对比,同时考察不同个体特征和不同就业特征农民工的多维贫困差异,更有利于全面理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构成机理,为政府制定农民工反贫困政策提供支撑。第三,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学者大多采用区域宏观数据和家庭微观数据分析农户贫困问题,这些数据忽略了个体异质性。贫困源于个体,运用个体层面数据更能保障分析结果的精准性。本文运用CFPS数据中农民工样本探究个体层面贫困状况,更有利于农民工贫困的精准瞄准和精准施策。当然,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进一步探讨:第一,本文构建的农民工多维贫困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本文虽然根据农民工特征和MPI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但由于农民工贫困内涵丰富,其维度设置和指标选取难免有所取舍,指标的权重赋值和贫困临界值的确立都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第二,本文所使用的数据还需进一步挖掘。本文选用的样本包括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四个年度的数据,但该数据库并不是专门针对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外,本文运用动态视角分析农民工多维贫困,但CFPS数据是间隔2年的追踪面板数据,此数据不能完整考察各年份贫困的变动情况。第三,计量模型分析还需进一步深入。本文虽然采用多种模型估计了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过程和农民工多维贫困动态结果的影响因素,也检验了模型的稳健性。但受制于研究数据问题,模型中主要从农民工个体特征、就业特征和能力特征三个方面选取控制变量,缺少社会层面和政策层面的控制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