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的真菌病害,在全世界各大豆主要生产国均有发生。1915年,Hara首次在日本发现大豆灰斑病菌,我国于1921年首次发现大豆灰斑病,自发现以来遍及我国各大豆主要种植区,其中黑龙江省是大豆灰斑病的重发地区,至今为止曾有过4次大流行,对大豆生产和出口贸易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研究了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的致病型分布、致病性变异、大豆品种(系)与灰斑病菌互作和抗灰斑病大豆新种质的鉴定。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大豆灰斑病发生区域调查及病菌致病性变异:本研究针对2010~2011年在黑龙江省各大豆主产区采集的118份灰斑病株标样进行致病性测定,明确了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发病较重,南部和北部地区发生较轻。对病菌致病性的动态变化监测结果表明,1号、6号、7号、10号致病型为我省的优势致病型;并初步明确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呈增强趋势。2大豆品种(系)与灰斑病菌互作研究:本研究测定了142个黑龙江省主要的大豆品种、品系以及资源,对寄主和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为:供试的30个灰斑病菌株对试验中的大部分品种(系)都具有较高的致病力;统计了两个及以上品种的联合抗性频率,均在80%以上。3抗灰斑病大豆新种质鉴定与评价:本研究采用混合接种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的35个主栽品种及109个品系进行抗病性鉴定,在35份品种中,共鉴定出高抗品种1份,为垦农22,占供试材料的2.86%;抗病品种9份,占供试材料的25.71%;中抗品种7份,占供试材料的20%;感病品种14份,占供试材料的40%;高感品种4份,占供试材料的11.43%。在109份品系中,抗病品系8份,占供试材料的7.34%;中抗品系45份,占供试材料的41.28%;感病品系55份,占供试材料的50.46%;高感品系1份,占供试材料的0.92%。对134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广谱抗性测定的结果表明,10个灰斑病致病型对供试材料的致病频率在33.58%~94.03%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