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龄化”和“智能化”已成为全球不可逆的趋势。由于退休、身体不便等带来的社会交往障碍,孤独成为老年人最大的情感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时代的浪潮夹裹着前进。然而,由于长期被互联网拒之门外,老年人的数字生活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直到微信的诞生,老年人才得以逐步踏入“数字社会”。如今,微信老年用户已成为网络用户群体中不可忽视的增量。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形塑和社交的渗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视社交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但已有研究却有着不一致的结论。有研究者认为社交网络使用与有益影响(如高自尊)相关,而有的研究证实社交网络可以通过增加压力、孤独或抑郁情绪等对用户产生消极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结果的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并未对网络行为根据其社交属性进行分类。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社交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线人际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网民现实人际关系形态相似,因此有学者提出在研究社交网络对用户的影响后效时也需要将人格特质纳入分析之中。毕竟社交网络的使用及其含义因用户的个性特征而异。“富者更富假说”和“穷人变富假说”是阐述网络使用影响后效的人格差异理论,均是以现实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差异来阐述网络使用影响的不同。成人依恋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原型,已发现对个体的人际交往行为和情绪感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成人依恋作为人格差异来探究社交网络使用对老年人孤独感可能存在的不同影响。为了探究社交网络使用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将社交网络使用行为根据互动程度分为互动交流、浏览行为和发布行为,其次在研究老年人社交网络使用对孤独感影响的后效时,将个体的成人依恋纳入研究之中。再者由于老年人对一些社交网络技能的不熟练使用以及与典型用户对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开展干预研究更能明晰不同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对孤独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横断与纵向干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1为横断研究设计,探讨老年人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否受到成人依恋的调节。研究2和3采用实验干预的研究设计分别检验社交网络浏览行为和发布行为对不同依恋特征的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老年人在社交网络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互动交流行为,其次是浏览行为,发布行为的使用频率最低;(2)依恋焦虑与互动交流和浏览行为正相关,依恋回避与互动交流负相关。高依恋焦虑老年人每日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每日与人互动交流的时间、浏览社交网络的时间以及用于其他功能(包括公众号、微信读书等)的时间均多于低依恋焦虑老年人;(3)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均能显著预测孤独感的升高,高依恋焦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消极情绪显著高于低依恋焦虑老年人,积极情绪显著低于低依恋焦虑老年人;(4)互动交流能够显著预测老年人孤独感的降低,成人依恋的调节作用不显著;(5)社交网络浏览行为能升高高依恋焦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消极情绪,但是反而降低了低依恋焦虑个体的孤独感;(6)增加社交网络发布行为能降低高、低依恋焦虑老年人的孤独感,但是对于高依恋焦虑的老年人而言,增加社交网络发布行为在降低他们的孤独感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消极情绪。本研究首次以个体的成人依恋作为人格差异来分析社交网络使用对孤独感影响的不同,丰富了依恋理论对老年人网络领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以往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并通过干预研究设计探究了社交网络浏览行为和发布行为对不同依恋特征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对不同老年人如何利用社交网络降低孤独感具有启发意义。未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老年人成人依恋对社交网络的选择和使用的潜在影响。其次,在研究对象的选择时,也需重点关注最为孤独且最易网络成瘾的高依恋回避者,以此来探究如何让高依恋回避的老年人利用网络来降低孤独感。再者,可以考虑使用自我追踪式设备以提高测量社交网络使用行为或方式的精确性;最后,可选择更为长期的追踪干预设计,来探究社交网络使用对老年人心理感受影响后效的变化情况,并以此来寻找使用社交网络可能存在的递减或负回报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