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萨缪尔·库恩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四大巨头之一,其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无疑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在“范式”的基础之上,库恩提出了“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不可通约性”等思想。按照库恩的看法,如果一个科学理论上升到范式地位,就不能被经验所抛弃,它只能被另一个范式取而代之。这就是说,不管是在常规科学时期还是在科学革命时期,一个范式绝不会由于被证伪而淘汰。那么,新的范式怎样出现并且向旧的范式挑战?在库恩看来,是通过科学革命。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理论经过科学革命推翻另一个,这两个理论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是不能比较的,即是说由于它们在概念结构上的根本差异造成彼此不可比较。这种不可比较的特征,库恩称之为“不可通约性”。不可通约性思想的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给科学哲学界带来了一次研究的热潮。美国的科学哲学家布朗认为,自从不可通约性这一术语提出后,就引起了众多著名人物的注意和讨论,并招致了许多批评和误解,这些都足以说明这一术语在科学哲学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不可通约性思想甚至是科学史有一些关键性问题的交汇点。另一位科学哲学家R·M·布里埃也指出,科学哲学中面对的很多难题,都是围绕着不可通约性思想所带来的困难而出现的。可见,不可通约性思想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不可通约性”的角度来把握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并探究其在哲学界以及文化、语言等领域中产生的影响。由此,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对“不可通约性”思想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对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提出及其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库恩为什么会提出不可通约性思想?一方面,库恩在长期的科学史研究工作中,发现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间断或者飞跃,他对此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另一方面,库恩的不可通约性思想有深刻而广泛的理论基础,不是无源之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奎因的“译不准原则”、现代西方心理学以及他对经验主义中立观察语言的批判和对意义理论的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详细论述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这一部分将具体阐释“不可通约性”思想的含义及其前后期的变化。早期,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指出了不可通约性在问题及其解决的标准、概念以及世界观方面的体现,展示了不可通约性思想涉及的多重含义。而后,他又强调,不可通约特别的显示在理论的选择之中。后期,在遭受批判之后,库恩为了寻求出路,一方面将不可通约性限制在局部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则将不可通约性发展为“不可翻译性”,实现了从不可通约到不可翻译的转变。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语言分析哲学的影响,库恩对不可通约的解释多集中在语言层面上,他不仅区分了诠释和翻译,还探索了翻译之中需要保持的不变量应从哪里去寻找。第三部分重在剖析和阐明不可通约性与库恩哲学的内在关系以及它对库恩哲学产生的影响。“不可通约性”这一术语被库恩引入科学哲学领域,并在库恩哲学中占有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贯穿了其哲学的始终,尤其是后期,库恩对其格外重视,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它进行修改和阐释。与范式相关,库恩指出信奉不同范式的人无法实现交流和沟通,即彼此之间不可通约,不可通约是范式的基本属性。与科学革命相关,库恩一方面指出,由于不可通约的存在,科学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科学革命又给了不可通约以存在的基础。与语言观相关,不可通约使库恩走向了语言的整体论,并使他实现了从科学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不可通约”的影响,包括对它的批判和评价。不可通约性思想从提出开始,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与库恩同时代的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以及后来的普特南,夏皮尔等人均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费耶阿本德同意库恩的观点,是不可通约性观点的有力支持者之一,而拉卡托斯、普特南和夏皮尔等人则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它会导致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但是,不管是库恩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无法否认,由不可通约性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不同观点的争论也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