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鸳鸯湖,又称南湖,位于嘉兴,以风景秀美著称。鸳鸯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文人聚集之地,唱和活动频发,尤其是明清时期,鸳鸯湖唱和作品数量蔚为大观。本文通过对唱和专集《鸳湖倡和稿》《鸳湖诗集》《鸳鸯湖棹歌》《鸳水联吟集》的解读,以点带面,揭示不同时期鸳鸯湖唱和群体、唱和活动的特征,并进一步探究明清鸳鸯湖唱和对嘉兴文学创作乃至文学风貌的影响。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由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组成。该部分主要是对鸳鸯湖唱和进行界定,就明清鸳鸯湖研究现状进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构想。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鸳鸯湖地理人文环境及其唱和活动进行考述,并进一步分析明清鸳鸯湖唱和特点及兴盛的原因。从地理上看,鸳鸯湖区域优势明显,不仅山水清淑,而且文人集聚,鳞次栉比的园林建筑,更是为鸳鸯湖唱和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现实舞台。鸳鸯湖唱和活动可以追溯至元代,至明清时期蔚为大观,有鸳水月社唱和、鸳湖诗社唱和、竹林诗社唱和等十余场活动,有《鸳水联吟集》《鸳湖诗集》《鸳鸯湖棹歌》《鸳湖倡和稿》专集存世。鸳鸯湖唱和涉及节日宴游、歌咏山水、民俗农事、咏史怀古等题材;以即时唱和为主,兼有延迟唱和;以本地文人为主,流寓文人广泛参与;以“一唱多和”为主,唱和活动具有明显的延续性。鸳鸯湖唱和之所以在明清如此兴盛,一方面得益于鸳鸯湖区域园林景观的增多,另一方面和鸳鸯湖区域结社风气的盛行息息相关。第二章,以《鸳湖倡和稿》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唱和活动与晚明文学展开讨论。《鸳湖倡和稿》记录了何士抑、周履靖等人的唱和活动,该活动属于“唱者自唱,和者自和”,诗人们题咏了烟雨楼景色,记述了泛游鸳湖的美好时光,描绘了秋夜宴集场面。纵观《鸳湖倡和稿》,唱和成员表现出一定的师古倾向,唱和活动体现出晚明文人集会重心下移。第三章,研究清代鸳鸯湖棹歌体唱和。清代鸳鸯湖唱和呈现出新的面貌,至康熙十三年(1674)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出,鸳鸯湖棹歌文体唱和风靡一时,一唱两百余年。朱彝尊、张燕昌等人的唱和诗作展示了嘉兴的水乡文化,诗人们对水乡特色的工艺物产、丰富多彩的嘉禾节俗、繁华的市镇经济生活、男女相恋的爱情进行了歌颂。在艺术特征表现上,与竹枝词、《浪淘沙》颇为相似,呈现出诗中有画、雅俗共赏的特点,一方面,诗人们用词讲究,多僻典;一方面,好以俚语俗词入诗,多用谐音双关语,极具民歌韵味。唱和活动不仅在地方引起“棹歌体”唱和之风,其唱和内容和形式也成为后世棹歌体的典范。第四章,围绕明清鸳鸯湖结社唱和的社团展开论述,重点关注有唱和诗集存世的竹林诗社、鸳湖诗社。竹林诗社、鸳水月社、鸳湖诗社、鸳湖六子等社团接续传统,其唱和活动往往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康熙年间竹林诗社刊有诗集《鸳湖诗集》,每岁四集,集必分题,成员多文坛耆老。从题材上看,竹林诗社有纪游唱和、咏史怀古唱和、咏物唱和、民俗唱和,唱和活动彰显了康熙年间嘉兴诗坛面貌。道光年间,鸳湖诗社唱和鸳鸯湖畔,唱和活动事历三秋,诗刊十集,其成员以嘉兴籍诗人为主,成员大都科名不显。鸳湖诗社寄兴田家,纪游山水,纵情诗酒,用诗歌交流情感,体现出浓厚的雅士趣尚,其诗歌呈现出日常化、生活化的创作倾向,反映出道光年间隐者的文化心态和生活方式。结语:明清鸳鸯湖唱和丰富了地域唱和文化,展示了嘉兴诗人对乡邦文化的热爱,这些唱和诗作不仅有以诗存史的功用,还引领了嘉兴文风的发展,在江南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