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快速城镇化、自然与人为因素等影响,传统聚落正在快速消亡,传统聚落的居民大多采取“拆旧宅、原址建新房”的方式来改善居住条件,致使大量传统民居遭到“建设性破坏”,传统聚落的历史风貌和格局岌岌可危。目前国内对于聚落的保护与再生模式,主要还是以政府为主的“自上而下”单一决策型模式,这种模式针对个别示范点发挥了不错的效果,但对于量大面广的传统聚落不具有普适性:单纯的依靠传统聚落居民“自下而上”的模式,因社会环境的限制和缺乏相关运作机制等也难以实现。课题组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形成“上下联动”模式,即以政府“自上而下”引导为主、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以居民为主体“自下而上”的居民“自助式”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社会行动模式,为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本文以传统聚落保护规划为总导则,基于传统聚落及其住户现状调查、传统民居测绘、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诉求等数据采集成果,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分析、实地勘察调研、比较分析、图底分层叠加、对策矩阵分析等方法,剖析居民“自助式”行为的发展演变,结合国内外相关条例文件,提出居民“自助式”技术的“底线”控制设定原则,并以桂峰村和城村为例实践性地探讨了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自助式”关键技术导则。首先,论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构居民“自助式”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体系,明确了居民的参与主体地位,并对各参与对象的行为进行了界定;分析居民“自助式”行为的发展演变:传统聚落选址定居时就产生了居民“自助式”行为→随着社会的前进,“自助式”行为开始变异→当下传统聚落居民“自助式”保护行为激活的动因以及所需的社会环境条件。其次,总结出整体性、真实性、可逆性、最小干预性和生活延续性五个保护准则作为居民“自助式”技术的“底线”控制的设定原则;传统聚落历史风貌和空间格局是居民“自助式”技术“底线”控制的重要依据,从理论角度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格局进行解析,其格局要素包含基地要素(山、水、农田)和构成要素(点、线、面)。最后,论文制定了居民“自助式”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保护和基础设施整治的“底线”控制;并从聚落整体保护、街巷分类型整治、节点空间界面风貌修复和新建民居外观协调四个空间形态方面关键技术和传统民居自身排水、排污适宜性和传统民居排水、排污与聚落管网的对接两个基础设施方面关键技术完成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自助式”关键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