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问题与托诺尼的整合信息论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115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意识问题是一个“神秘的”问题,是用科学不能合理解释的难题,对于康德而言,意识就是“物自体”,它是科学和理性所无法把握到的对象。本文则尝试以神经科学家托诺尼的整合信息论来解释意识和感受性。首先,托诺尼承认意识和感受性的存在,他的整合信息论(th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从物理层面解释心灵的本质,该理论建立在大脑神经元的两种特性上,一是神经元活动的选择性(selection);二是神经元间的因果互动性。选择性表示大脑皮层中相互联系的神经元排除不确定状态,从而产生信息,因果互动性表示相互联系的神经元不断地交换信号,从而使得丘脑皮层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得以整合。其次,托诺尼认为大脑中丘脑皮层系统所产生的整合信息就是我们的意识,意识是我们大脑神经系统中整合和选择信息的结果。最后,托诺尼认为我们“外部世界”与“内部心灵”相互交流的信息形成的关系决定我们的感受性,由于神经元的和整合信息的复杂性,造成了感受性的独特性。如果从几何学上来理解,感受性是抽象的多维空间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多面体形状。本文总结了托诺尼整合信息论的创新之处。第一,整合信息论从神经生物学和信息论的层面上分析了哲学中的难题,支撑了内格尔(ThomasNagel)的“蝙蝠论证”和心灵哲学的随附性(supervenience)等观点,同时,对取消主义和查默斯(David J.Chalmers)的“无心人论证(the zombies argument)”等给予了科学的反驳。第二,整合信息论明确指出大脑丘脑皮层系统分辨机制是产生意识的基础和前提,从而为意识经验及感受性等特征,提供了一个可实证、可测量的研究思路,这有助于认知科学、心灵哲学的研究。总之,托诺尼为意识问题的研究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但是,整合信息论只是解释了意识和感受性的本质,以及它们产生的机制(mechanisms),并没有解答查默斯强调的“意识的困难问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举个例子,就是疼痛为什么不等于痛楚神经的激活(firing),这依然是一个尚待解释的难题,托诺尼也承认这里的确存在着“解释上的鸿沟(the explanatory gap)”。所以,托诺尼指出整合信息论只是给出了研究心灵一个初步研究方向,以期能发展出更多理论来解答这个难题。
其他文献
“普教看高考,职教看大赛”,这是新时期下我国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检验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也是衡量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尺。因此,职业技能竞赛是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器,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
目的:探讨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Core-Binding Fact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CBF-AML)患者的基因突变规律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04例CBF-AML患者,其中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86例,CBFB-MYH1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18例。使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方法对104例CBFAML患者进行58种血液肿瘤中常发生突变的
X射线被发现的一个世纪以来,热电子源以其易于制造和标准化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各类X射线应用中,处于X射线应用技术的核心地位。然而,随着计算机断层成像、机场安检、医学放
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同期开发的6个地块处于1个共同的基坑内。由于受到基坑内同期施工的B3地铁线的影响,导致支撑不能按期拆除,因此造成各地块地下主体结构不能顺
文字的检测与识别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字符识别系统,名片识别系统,证件识别系统,交通管理中的汽车车牌识别系统等领域。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图像文字检测和识别的应
研究生教育是新时代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知识创新能力与社会经济水平落后的非洲,发展研究生教育对其经济的复兴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非洲的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选取了南非开普敦大学、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和乌干达马克雷雷大学这三所具有代表性的旗舰大学,从非洲大学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历程和现状入手,从中发现其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独到的诊断方式.通过对舌苔、舌质、舌体的观察,从而了解病变之所在,病情之变化及病势之转归,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历代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