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教学也开始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在面对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最终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将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最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固有的矛盾。因而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主题。教学的改革,实质上是调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如教学如何适应人的发展?教学如何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为了推进和深化当代教学改革,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与建构。教学的历史也就是教与学的不断建构。古代因材施教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以“学”为主、因学而教,重视学生个人的学习和努力,但个别教学组织简单,没有形成有计划、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因而教学效率十分低下。近代因材施教下的教学则是以“教”为主,注重提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和制度化的管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现代教学是对近代教学以教为主的变革,但不是古代学校教学的简单恢复,它以学生为教育主题,更重民主化、个性化,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然而,现代教学理念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时,出现了过于强调学生主动能力而对教师的作用有所忽视,因此笔者试图从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两方面的需要出发,协调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借鉴历史发展的经验,根据时代发展趋向,在“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尝试重新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以人的生命和谐发展为依归的教学。笔者认为,在教与学关系建构上,应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当代教育理论,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理念:(1)教学的前提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2)教学把人的和谐发展作为最高目标;(3)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4)教学采取的方法是在民主平等的交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