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歇后语是汉语语言文化精髓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堪称“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经典《红楼梦》中就记载了许多出自不同人口中的一条条个性鲜明、妙趣横生的歇后语。它们增强了这部著作中语言的艺术感染力。歇后语主要利用比喻性语言和文字游戏达到讽刺幽默的修辞效果。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使得歇后语的英译变得困难重重。关联理论的出现为歇后语的翻译带来了突破,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首先出现在由语言学家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后来,格特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是以最佳关联为原则,在两种语言间进行的语言的解释性用法。本论文旨在介绍和分析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歇后语这种承载着汉语语言文化精髓的特殊的文本形式的翻译中的应用。文中通过从《红楼梦》的两个经典英译本即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挑选出一些代表性的歇后语,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他们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对两个译本中不同翻译方法的使用分析,总结出针对特定的歇后语,何种翻译策略更适合,如直译、意译、混译和增译。通过本文的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关联理论在汉语歇后语的翻译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及在文本翻译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歇后语的翻译中,译者需对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预期进行正确的预设,把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和付出最小的推导努力来获得最佳关联作为翻译的最终目标,从而决定选取最佳翻译策略。本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章简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阐述了关联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第三章介绍《红楼梦》和歇后语。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首先介绍了《红楼梦》中的歇后语以及歇后语的可译性,再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详细分析了两个著名译者在翻译《红楼梦》中歇后语的时候采取的翻译策略。最后一章为结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