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明青海高寒区典型人工植被的固土净水功能,为该地区退耕植物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青海高寒区5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农田为对照,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利用多元回归、通径分析、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特性、土壤理化性质、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差异,并对植被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肥力、减轻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功能进行系统评价,得到6种植被的固土净水功能强弱排序,筛选出能满足不同功能的植被类型。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林草植被能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土壤-植被系统失调,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样地内共有植被39科90属108种,其中菊科、豆科、蔷薇科、禾本科为优势种。五种林草植被的丰富度、优势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指数排列顺序较为一致,均表现为落叶树种优于常绿树种。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孔隙度、导水性能、p H、速效钾含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容重、速效磷、全磷呈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构建植被-土壤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林草植被均属于中级协调土壤滞后发展型,对照组属于低级协调植被滞后发展型。2.林草植被均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渗透性能,尤其是对表层土壤改良效果最好。土壤总孔隙度大小顺序正好与容重的变化相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林草植被的全氮、全磷和速效养分、有机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落叶树种林地含量高于常绿树种林地,阔叶树种林地优于针叶树种林地,对照农田含量最低。3.植被径流小区产流量表现为对照组>青杨林地>青海云杉林地>祁连圆柏林地>荒草地>华北落叶松林地,减流效益分别为44.66%、57.04%、64.53%、73.13%、98.09%;产沙量为对照组>青杨林地>荒草地>祁连圆柏林地>青海云杉林地>华北落叶松林地;减沙效益分别为67.33%、90.68%、94.98%、95.47%、98.57%。林草植被均能对降雨径流的产生起到延缓作用,次降雨间隔时间缩短延缓效果变差。降雨量、枯落物生物量、植被盖度、枯落物厚度、草本生物量、容重对径流的产生影响最大,雨强、径流量、枯落物干重对产沙量的影响最大。4.林草植被的土壤氮磷流失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养分流失量大小次序为对照组>青杨林地>青海云杉林地>祁连圆柏林地>荒草地>华北落叶松林地。林草植被有效地降低和控制了土壤养分氮磷养分输出,华北落叶松林地能力最强,青杨林地最差。地表径流量、有机质含量和枯落物生物量对养分流失量影响最大。5.利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对青海高寒区不同植被类型固土净水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为华北落叶松林地固土净水综合效益最高,依次是青杨林地、祁连圆柏林地和荒草地,除对照组外青海云杉林地的综合效益最差。华北落叶松林地保持水土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指数最高,青杨林地保持土壤肥力和净化水质的综合指数最高。通过灵敏度分析可知,综合评价结果在指定范围内稳定,具有一定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