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及相关因素与高凝状态的关系,为慢性心力衰竭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组(n=60)和健康对照组(n=30)血浆D-二聚体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1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左心室及左心房内径;并对心衰患者组按心衰程度、LVEF、有无房颤、基础病因、病程、心腔内径等不同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亚组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随心衰程度加重,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不同心衰程度患者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随LVEF值降低,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升高,各不同EF水平患者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215,P=0.098);(4)心衰合并房颤组较心衰并窦性心律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5)不同疾病构成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不同心衰病程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7)不同左心室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24,P=0.346);(8)不同左心房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90,P=0.141)。
结论:(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2)随心衰程度加重,高凝状态更为严重;(3)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较心衰并窦性心律患者,高凝状态更为严重;(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高凝状态均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