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东北作家群的杰出代表——端木蕻良,他的作品中有着群体的共性,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作品始终在表达对于东北这块沦陷土地的挚爱,书写失去家园的伤痛,表现出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众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端木蕻良的作品受到托尔斯泰的影响,甚至将《科尔沁旗草原》中的丁宁看作是《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也有人注意到了鲁迅对他的影响,注意到了端木蕻良的土地情结,注意到了文本深处的文化意蕴,也有研究者从萧红和端木蕻良的关系角度来研究,但是少有研究者注意到端木蕻良浓烈的《红楼梦》情结。端木蕻良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他对《红楼梦》的体验和研究形成了他的《红楼梦》情结,使他的文学创作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鉴《红楼梦》。可以说《红楼梦》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他自身的精神积淀。端木蕻良的文学创作也借鉴了《红楼梦》,包括文学主题、叙述结构、人物形象、文化民俗等等诸多方面。端木蕻良有和曹雪芹同病相怜的感觉,首先源于两个同样的大家子弟家族的衰落,虽然时代和环境不同,但相同的是家境的败落给曹雪芹和端木蕻良的人生都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他们在文字中用别人的故事或多或少地写着自己曾经的家族,曾经的生活,因此在端木蕻良的作品中才会有那么多自己的身影。在骨子深处对家族的强烈情感,连同大家子弟对于家族败落的辛酸成为了曹雪芹和端木蕻良相同的写作情愫,并且,在端木蕻良日后的创作中越发突出的表现出来,并以家族的故事作为小说基本的叙述结构。在端木蕻良30年代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题同30年代左翼文学所提倡和强调文学要表现革命的内容塑造具有反抗热情的人物是一致的,可以说此时他的作品以磅礴宏大的气势为主,表达着希望。40年代起,他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了一种对坚守理想的怀疑和迷茫。人生的诸多变故使端木蕻良最终停笔转向研究《红楼梦》。因为心态的变化,他的作品主题也发生着转变:从可有的希望到没有希望,走上终极意义的“空无”。这很像《红楼梦》最终亦是一场富贵繁华之梦,揭示着宇宙生命的本真到存在的虚无的人生感悟。细腻的《红楼梦》培养了端木蕻良极其细微敏感的情感世界,曹雪芹使他早早地知道了世人的种种行径,知道了女儿的种种心思,这些都为端木蕻良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形成了他独特细腻的文风,也让他在对女性的描写上得心应手。而在对大量女性形象的塑造背后,其实是同曹雪芹一样对闺阁命运的关注。因为东北的沦陷,因为战乱,端木蕻良不得不辗转祖国的南北,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得端木蕻良的作品囊括着各样的地方特色以及各阶级的人群,呈现出庞杂的特点。这种被迫的经历也契合着端木蕻良对《红楼梦》包罗万象的认识。因此,正如《红楼梦》中大量的民俗描写构成了小说家族人物活动的主要内容,在端木蕻良的小说中也有大量的民俗描写。这些民俗活动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期特定的地域人们的生活情况,并以此为契机和载体反映人物的身份、性格、情感、思想,也为小说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除了对《红楼梦》的借鉴,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端木蕻良还进行了自我的再创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像端木蕻良的作品体现出那样浓烈的土地情结。在对自然的崇拜中,土地意象被端木蕻良赋予了生命,他一直用炙热的情感宣泄着他对土地的挚爱。端木蕻良的作品还有着自己特殊的文体特点,他将散文化的语言融入到小说的叙述中去,运用了很多呼告式的语言使得小说的抒情性大大增强,甚至使小说有了诗化的特点。端木蕻良还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更加充分地表现作品的地域性特点,用方言来体现鲜明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他还用了大量的外语,扩大了作品的容量,使得作品在体现地域性的同时也有着世界性。本文从端木蕻良与《红楼梦》的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写端木蕻良对《红楼梦》的体验与研究,用他的经历来说明端木蕻良精神中的《红楼梦》积淀。第二章从端木蕻良作品的主题、叙述结构、人物形象、民俗场景来详细论述其创作的《红楼梦》资源。第三章试图揭示端木蕻良在《红楼梦》影响之外的再创造,即他自身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