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棹歌最初为民间操楫浮舟之时所唱之歌,内容丰富多样,结构灵活多变,后在历代文人不断拟作过程中大致演变成以七言绝句的形式题咏地方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竹枝词趋同,无异乎一部有韵的地方志。明清以来,棹歌创作曾风行一时,尤其是清代嘉兴籍诗人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的问世,引发了同籍诗人唱和、续诗高潮。笔者通过对嘉兴各个时期地方志、诗歌总集、别集等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共发现清代和现当代以“棹歌”命名的《鸳鸯湖棹歌》和诗、续诗者约57位,诗歌数量达4000多首。鸳鸯湖棹歌大量和诗、续诗的涌现并不是偶然的,盖清朝以来文网森严,文字狱株连甚广,诗人们不得不转向创作政治色彩较淡的诗歌,而鸳鸯湖棹歌以歌咏家乡风土作为诗歌外在表现形式,几乎无政治色彩,深受清代嘉兴诗人喜爱。同时也是宋代以来,文人乡邦意识的逐渐增强,唱和诗风的兴盛,在乡土情结的共鸣之下表现为对乡里先辈作家的推崇和对乡贤为代表的文学样式的模仿。除此以外,鸳鸯湖棹歌作为风土描述的载体,成为统治者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鉴于此,本文以“鸳鸯湖棹歌”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棹歌发展史入手,理清棹歌发展脉络,考察清代棹歌与竹枝词两体合流现象,分析鸳鸯湖棹歌的渊源流变。接着通过对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产生渊源的考察、题材内容的概括和思想内容的分析,探讨《鸳鸯湖棹歌》雅俗共赏、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以及《鸳鸯湖棹歌》在朱彝尊诗歌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对搜集到的清代《鸳鸯湖棹歌》和诗、续诗以及现当代《鸳鸯湖棹歌》和诗整理分析,同时,以谭吉璁《鸳鸯湖棹歌》和诗、朱麟应《续鸳鸯湖棹歌》为代表,挖掘与朱彝尊原诗的继承和创新关系,以及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最后在对鸳鸯湖棹歌整体创作情况有所掌握的基础上,发掘并评价这种诗歌创作的江南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对嘉兴诗坛、甚至嘉兴以外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本文重视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鸳鸯湖棹歌渊源流变考察、创作原因探究、作品内容及艺术分析、影响地位等方面的研究,既注重研究的整体观照又结合具有典型代表的个案研究,以期显示出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笔下鸳鸯湖棹歌的共通性和独特性。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既有所发现和创新,又能为深入研究鸳鸯湖棹歌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