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设计改良外侧小切口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arthroplasty,THA),并与传统外侧切口行THA在术中情况及术后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小切口技术在THA中的意义。方法:自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设计改良外侧小切口行THA 43例(43髋),男20例,女23例,年龄35-76岁,平均65.7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5-28.2,平均24.2:对照组采取传统外侧切口行THA 40例(40髋),男24例,女16例,年龄38-72岁,平均53.8岁,BMI为18.4-32.5,平均26.1;两组病人均随访6-18个月。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开始下床的活动时间、弃拐时间、Hariss评分)、并发症及假体位置进行比较,相关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外侧小切口THA组:切口长度(7.5±3.2)cm,手术时间(105±12)分钟,术中出血量(320±56)ml,术后引流量(150±48)ml,开始下床的活动时间(3.0±1.5)d,弃拐时间(60±15)d,术后1周Harris评分(83±5)分,术后6周Harris评分(89±3)分,术后3个月(91±2)分,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93±3)分;传统外侧切口THA组:切口长度(18±4)cm,手术时间(96±16)分钟,术中出血量(550±90)ml,术后引流量(225±68)ml,开始下床的活动时间(7.1±2.1)d,弃拐时间(75±16)d,术后1周Harris评分(72±3)分,术后6周Harris评分(85±2)分,术后3个月(91±3)分,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92±3)分。对两组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开始下床的活动时间、弃拐时间、术后1周Harris评分、术后6周Harris评分、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中小切口的应用,只要能熟悉解剖结构加上熟练的手术技巧,小切口THA能减少手术创伤;改良外侧小切口行THA,术中可不切断臀中肌,髋臼显露良好;小切口THA在早期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中晚期与传统切口THA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小切口THA应严格遵守手术适应征,由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否则易增加手术并发症,加大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