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享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了六百多部作品,其中宗教体裁的作品也占了一定的比重。但由于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地位显赫,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对他宗教作品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欢乐颂》F大调exsultate,jubilate,K165(158a)就是一首宗教作品。它是1773年莫扎特第三次访问意大利时在米兰停留时所写并举行首演的作品。在创作这首经文歌的同时莫扎特也正在创作他的歌剧《卢乔·西拉》,并与其主演阉人歌手南齐欧·劳济尼(Venanzio Rauzzini)结下的深厚友情,这首作品也是专门为这位歌手创作的。正是由于创作的同时性,所以作品中也或多或少的渗透了歌剧的因素。因此,这首宗教作品也打破了常规宗教作品肃穆庄严的风格,渗入了歌剧的因素,同时,管弦配乐的加入,使得这首作品的场面显得宏大而不失优雅,纯净圣洁而又飘渺恬静,时至今日仍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不仅对演唱者的声音修养和演唱艺术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高位置头声和规范声音的演唱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它也是众多女高音音乐会上的必选曲目。本文试从作曲家的成长背景、宗教经历入手,分成四个章节对作品进行了详尽的创作背景分析、演唱分析、曲式分析、语言(歌词)分析及作品的教学演唱分析。剖析出学习演唱这首经文歌对提高声音修养和演唱艺术水平的意义;同时,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探讨并加以谱例分析,尤其是对作品最后一部分《阿利路亚》进行重点分析,对其运用于实际的声乐教学进一步探究。来进一步认识到莫扎特经文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具休作品来提高发声及演唱技巧,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对莫扎特经文歌在演唱中的运用及教学实践意义进行思考,从而能更好的演唱莫扎特风格的宗教作品。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莫扎特声乐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和贡献均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