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依次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其一是厘定实践能力的内涵,其二是构建实践能力的结构模型,其三是探索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与方法。论文对于实践能力的界定着眼于“实践”和“能力”两个方面,认为“实践”是个体形成并有效实施实践观念的过程,“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总和,故此,“实践能力”的含义应当是形成实践观念,并能将之付诸实施的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体身心统一的能量系统,最终体现在个体完成现实任务的质量和水平上。第二部分,论文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将既定理论与事实材料相结合,运用逻辑归纳的方法构建了实践能力的结构模型。具体地讲,论文选取人类五大实践活动领域(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知识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人类自身生产实践)表现出高水平实践能力的30位代表,拟定一份易于洞察他们身心特质的访谈提纲,逐个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谈话主要围绕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实践能力成长历程展开。论文在30余万文字访谈记录中提取那些最能体现实践能力的词句共计4263条,按照逻辑关联将这些词句划归不同的类属,最后从这些类属中提炼出实践能力的结构要素。论文最终构建出由4个维度13个要素共同构成的实践能力结构模式。这四个维度分别是:“实践动机因素”、“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其中,“实践动机因素”又包含实践兴趣、实践成就动机和实践压力3个要素;“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包括情境感知、知识构建、信息交流、人际沟通和肢体运动5个要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包括专项知识和专项技能2个要素;“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包括匹配分析力、策划力和执行力3个要素。第三部分,依照第二部分研究构建的实践能力结构模型,论文提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为了将问题阐释清楚,论文把实践能力结构的四大支架单独列出,各自成章。在参阅大量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实践能力各个构成要素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论文植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现场,依次剖析了我国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机因素”“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等方面突显的问题与局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若干原则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