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野生木耳菌种资源丰富,所以如何客观评价黑龙江地区黑木耳野生菌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掌握不同的野生菌株的鉴别方法,这用于充分保护和利用野生黑木耳种质资源,对开展黑木耳的良种选育,保护黑木耳品种知识产权,加强黑木耳菌种质量管理的基础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从黑龙江省各地收集的24个野生黑木耳菌株及一个栽培菌种,应用DNA标记技术(ISSR,SCAR)对此进行了野生黑木耳菌种的分子指纹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4个供试野生黑木耳菌种来源均来自野外采集,本实验采用菌种分离的方法,将生长于木段上的野生黑木耳,经多步分离和培养,以及出耳实验等方法,证明分离得到的菌株是纯的野生黑木耳菌株。2.在对扩增体系进行正交优化的基础上,应用筛选出能扩增出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高,而且多态性丰富的带型的10个多态性引物对24个野生木耳菌株以及一个对照栽培黑木耳菌株黑29,进行基因组PCR扩增,总共产生88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83条,呈现94.3%的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8.8条带。从88条DNA带中选择32个最佳的ISSR标记谱带,构建了25个供试菌株的ISSR指纹图谱模式图,并将其计算机化。试验表明ISSR标一记技术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地应用于黑木耳栽培菌株的鉴别。3.对于ISSR扩增结果进行分析后获得了4个菌株的5条特异性条带,将其中分别来自的供试大兴安岭翠峰菌株(引物P12)和方正菌种(引物P24)的2条特异性条带,通过回收克隆并测序,应用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SCAR标记引物对,成功地将它们转化为SCAR标记,用于对菌株大兴安岭翠峰和方正进行特异性鉴定。这些SCAR标记的建立,为黑木耳野生菌株的鉴定提供了准确可靠和迅捷方便的新途径。4.经ISSR的DNA指纹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相似水平上,25个菌株可聚为四大类:第一大类野生菌株主要来自伊春地区以及加格达奇地区采集的木耳野生菌种;第二大类的菌种主要是来自大兴安岭,加格达奇,亚布力牡丹江等地区等周边地区的采集的野生木耳菌种;第三大类则是木耳对比的栽培菌种黑木耳29号。第四类为单一的来自大兴安岭翠峰采集的野生木耳菌种。该结果一方面表明我国野生黑木耳菌种在同一地区内的亲缘相似度较高,如伊春南岔与伊春嘉荫,加格达奇二号与加格达奇三号,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区域面积太大而采集的地点不同,有的采集自同一片区域的野生菌种的亲缘关系相差较远如加格达奇三号与加格达奇一号之间亲缘关系就相差较远。再次栽培菌种可能是因为驯化和栽培的关系与采集的野生菌种的亲缘相似度相差甚远。而采自大兴安岭翠峰的野生菌种与其他的24个菌种的亲缘相似度都相差很远亲缘相似度为55%,一方面是因为采集的区域与其他菌种相距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其存在的特殊环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