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问责,是当前我国政府确保其责任实现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我国政府在行政问责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对行政问责制的相关理论也开展了积极的探讨。但是,由于缺乏对“异体问责”机制的重视,尤其是社会公众对行政问责的参与监督,使得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在构建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力,行政问责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具体路径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西方公民问责实践和理论的探讨,对比分析当前我国公民问责路径的具体实效,找出阻碍当前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诸多因素,最终提出提高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实效的具体措施。本文的结构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界定行政问责与公民问责的概念及内涵,并从民主政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入手,论证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合理和合法性基础。第三部分:介绍现今国外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主要方式,包括民意调查、听证、利益集团压力、行政公益诉讼和宪法诉讼。在此基础上,分析这几种公民参与问责的方式对现阶段我国公民问责路径构建的有益借鉴。第四部分:主要从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对当前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路径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制度路径主要分为信访举报、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等,非制度路径主要表现为社会舆论监督。对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现有路径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了解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现状,为下一部分对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路径的实效性和阻抑因素分析做铺垫。第五部分: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对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现有路径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公民参与问责实效低下的结论;二是针对现有路径效用的分析,找出阻碍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具体因素,包括:问责对象和范围不明确、信息公开机制缺失、配套程序机制不健全、评估机制缺失、问责路径匮乏以及公民问责意识薄弱等。第六部分:在对我国公民参与问责实效性和阻抑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有效性的对策。一方面,提出提高公民问责有效性的制度基础,包括:明确公民问责的对象和范围、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健全公民问责的程序机制、制定与公民问责配套的评估机制、完善公民问责的路径和重塑公民问责文化等;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实际发展情况,设计出我国公民参与问责的新路径:行政公益诉讼路径和听证路径,分别从路径设计的出发点、具体的运作过程及路径构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设计,以期对完善我国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路径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