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着高速增长而来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差距的扩大。区域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区域差距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过大的区域差距。区域差距研究是地理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最初多从单一尺度分析区域差距的特征、过程、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对省级尺度的区域差距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但已有研究多关注沿海发达省份,对内陆不发达省份的关注较少。同时,对区域差距的尺度效应研究和城乡差距形成的机理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贵州省为案例区,运用多尺度和多机制的分析框架,对区域差距的特征、演变过程和形成机制等展开深入分析,以期为贵州省缩小城乡差距,制定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实现国土空间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贵州省区域差距的特征分析表明,贵州省区域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演变过程。尺度效应分析显示,贵州区域差距具有尺度效应,县级尺度对区域差距的平均贡献份额为59.0%,是研究区域差距的最优尺度,与广东省不同,贵州省地级、区级尺度的贡献份额略高,且在2009年后呈现增加的趋势。区域差距的构成分析显示,贵州省区域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2013年城乡差距对区域差距的贡献份额为63.1%。 缓解贵州省区域差距重在缓解城乡差距,运用空间分析模型对贵州省城乡差距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为-5.49E-05,明显有利于缩小贵州省城乡差距,工业化、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3.471695、5.67E-05,明显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支出、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因子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并不稳定。基于缩小贵州城乡差距的需求,文章主要从工业化、人均GDP两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 工业化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分析选择浙江省为对照案例区,主要从工业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性、工业内部结构的差异两方面展开。相关性分析显示,整体看贵州省工业化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浙江省工业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且作用趋势在不断加强。从县级单元看,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市辖区周边部分县级单元的工业化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绝大部分县级单元的工业化是不利于城乡差距缩小的,浙江省县级单元的工业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县级层面工业化与城乡差距的空间耦合关系显示,工业化与城乡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化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从不利于缩小逐渐转变为有利于缩小。 工业内部结构对比分析主要从企业注册类型、企业规模、产业结构三方面展开。整体看,贵州省工业化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的原因是贵州省工业经济体量远低于浙江省,贵州省工业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在满足城镇居民就业后,无法吸纳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从内部结构差异看,主要是因为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中小型企业占比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体量较小。 2013年贵州省城乡收入比为3.80∶1,说明贵州省人均GDP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城镇居民收入的提升,农民收入增速缓慢。故文章基于贵州省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农户文化程度、资产经营性收入占比、能否上网、农业生产支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3.743、2.184、2.617、2.329,对农户增收有显著正向影响,政策性收入相关系数为-2.369,对农户增收有显著负向影响。但政策性收入对贵州省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仍有积极意义,农村地区发展仍需要政策性收入的支持。 基于贵州省城乡差距的分析结果,文章从有效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促进贵州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从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调整农业补贴方式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户增收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