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和特色,临床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精神的重要体现。本文希望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最常见的肝胃不和、脾胃气虚的患者分别进行疏肝和胃、健脾理气两种治则方药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试图从新的视角论证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同时进一步探索CSG中医理法方药的应用规律。方法:病例来源为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辨证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运用随机数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到疏肝和胃组、健脾理气组两个治法组中,观察4周,并运用四诊登记表分别登记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的资料。前2周疗效好的继续原方治疗至4周,疗效不好的重新辨证,按照具体证型调整相应的治疗方药并继续治疗4周,并评价其疗效。疏肝和胃组予加味四逆散,健脾理气组予加味香砂六君子汤。一日一剂,复渣再煎,饭后分两次温服。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自身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经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共50例。其中分配到疏肝和胃组26例,包括肝胃不和型13例,脾胃气虚型13例;分配到健脾理气组24例,包括脾胃气虚型13人;肝胃不和型11人。2.以上二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岁)、病程(周)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疏肝和胃组中两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胃不和型治疗前以脘腹胀闷、胃脘疼痛、嗳气呃逆、性情急躁、痛连两胁、口干口苦为主要症状,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疗效显著(P<0.01)。健脾理气组中脾胃气虛型疗效好于肝胃不和型,两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胃气虚型,治疗后以胃脘疼痛、纳呆食少、形寒肢冷、口淡为主症的得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疏肝和胃和健脾理气是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两个基本大法;2.通过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辨证与治则方药相符者疗效明显好于不相符者。研究数据有力地说明理法方药一致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唯一正确途径,进一步证明了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