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马拉松爱好者十公里跑前后的步态与足底压力参数比较,分析其十公里跑前后步态与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方法:选取深圳奔马汇与智跑学堂等马拉松跑团的爱好者共10名,具有一定的长跑基础,且经过一段时间的长跑或马拉松的训练,采用足底压力分析测试系统,测试马拉松爱好者十公里跑前后步态与足底压力分布特征,选取人体各关节角、足底足轴角、冲量值、压力峰值、压强峰值、支撑脚与地面接触时间百分比等多个参数进行研究。结果:马拉松爱好者十公里跑前后的步态与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产生如下变化,1、足底足轴角随跑的时间延长增大,十公里跑后受试者足底足轴角均明显增大,且优势侧脚的足轴角的比非优势侧脚的足轴角小,虽然足轴角增大有步态的平衡,足轴角增大是踝关节部位机能下降,导致小腿扭转度增大,长时间的这种补偿,会对膝关节造成一定损伤。2、单步步时比长跑前有明显的延长,左侧脚与右侧脚的支撑期都有延长,且离地时刻也有所延长,说明长跑后疲劳感增加,应注意调节步速避免损失。3、优势侧脚与非优势侧脚在支撑期三个阶段的时间百分比趋于接近,即优势侧脚与非优势侧脚在支撑期的足跟着地阶段、足平放阶段阶段、足蹬伸阶段时间百分比没有明显差异,且非常接近,长跑后优势侧脚与非优势脚在单步支撑期时间百分比没有差别。4、足底冲量主要分布足底前部区域,而足前部受到最大的冲量值、足底足中部区域较大、足底足跟区为最小,表明足前部和足中部为主要承担动力性负荷的部位,所以马拉松运动爱好者或跑者应对加足前部与强足弓等的减震功能,减少运动损伤。5、足底压强峰值分布在足前部的第二跖骨、第三跖骨区为最大,表明这区域是主要承担冲击性负荷的部位,所以长期进行马拉松运动训练爱好者应对鞋垫进行定制,设计适合足部的鞋垫,另外应选择减震功能的长跑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