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期IL-17的主要来源细胞,并进一步研究其中升高最显著的细胞群的产生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0、3、5、8、13周的C57BL/6小鼠肝脏和肠道中产IL-17的细胞亚群分别占总淋巴细胞的比例。体外用SWA及SEA刺激小鼠肝脏和肠道淋巴细胞48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产IL-17的细胞的比例。结果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5周肝脏中开始有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同时肝脏中产生IL-17的细胞也逐渐增多。小鼠肝脏中产IL-17的细胞主要分为3群:CD3~+CD4~+细胞群,CD3~+CD4-细胞群,CD3-CD4-细胞群。其中,CD3~+CD4~+细胞群(Th17细胞)的比例在感染后不断增高,于第8周达到高峰;而CD3~+CD4-细胞群(CD4-T细胞)的比例在感染后逐渐降低,到第8周降至最低,但一直占产IL-17细胞的最大比重;CD3-CD4-细胞群的比例从感染后逐渐增加,于第5周开始持续显著增加;且这三群细胞的绝对数量在感染后均持续增多。IL-17~+RORγt~+固有淋巴样细胞(ILC17)是产IL-17的CD3-CD4-细胞群中新发现的一群细胞,它在肝脏和结肠中从感染后(尤其是从第5周)开始显著增多。鉴于感染后第5周正是感染小鼠体内出现大量虫卵沉积在肝脏和结肠中的阶段,从而提示病理部位的虫卵抗原可能是这群细胞比例增高的原因。因此体外用SEA刺激肝脏和结肠淋巴细胞后,验证了SEA确可使IL-17~+RORγt~+固有淋巴样细胞的比例和数量均显著增加(肝脏P <0.001;结肠P <0.05),而用SWA刺激后该群细胞则没有明显增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虫卵抗原可以在病理器官(肝脏和结肠)引起IL-17~+RORγt~+固有淋巴样细胞的增加。结论小鼠肝脏中的IL-17的水平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逐渐增加,主要由CD3~+CD4~+细胞群、CD3~+CD4-细胞群和CD3-CD4-细胞群产生,其中产IL-17的CD3-CD4-细胞群中包含了近几年新发现的一个重要细胞群――IL-17~+RORγt~+固有淋巴样细胞,且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促进了这群细胞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