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入侵是导致土著鱼类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是世界百种恶性入侵物种之一,它的入侵导致了许多土著水生生物濒危。1927年,食蚊鱼被引入到中国,此后,大范围扩散至长江以南的淡水生境,然而,当前国内尚未对其入侵生态学开展系统研究。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小型濒危鲤科鱼类,主要分布在华南丘陵地区森林Ⅰ级溪流及其附近的农田、沼泽等生境。本文研究了食蚊鱼与我国华南地区小型濒危鱼类唐鱼的种间关系,评估食蚊鱼入侵对唐鱼自然种群生存的危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揭示了当前食蚊鱼对唐鱼栖息生境的入侵格局。对广东从化地区银林、岐田、鹿田和温泉等地的10条溪流和2个丘陵谷地农田生境的调查表明,在溪流生境,食蚊鱼已广泛入侵到唐鱼所栖息的Ⅰ级溪流的下游,并具有进一步入侵趋势;而在农田生境中,则形成与唐鱼交错分布的格局。调查同时表明,食蚊鱼很可能通过对唐鱼仔鱼的捕食而对唐鱼自然种群产生威胁。2.证实了食蚊鱼对唐鱼仔鱼具有捕食压力和对唐鱼的繁殖活动具有干扰作用。室内的捕食研究表明,食蚊鱼对唐鱼体全长在12mm以下的仔鱼均具有捕食压力,而唐鱼仔鱼未能特异性识别这一陌生捕食者。对唐鱼的繁殖行为学的研究表明,引入的食蚊鱼通过对唐鱼追咬而干扰了唐鱼的正常繁殖活动。繁殖试验则揭示了唐鱼所具有的连续产卵特点,连续产卵方式使得唐鱼在实验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繁殖输出和高受精率。3.证实了食蚊鱼能显著压制唐鱼种群的增长。在微生态系统的研究显示,引入的食蚊鱼在静水生境中显著抑制了唐鱼种群的增长。而当引入的食蚊鱼被清除以后,唐鱼种群恢复正常的增长。同时证实,食蚊鱼不影响唐鱼幼鱼的性成熟,因此,在实验微生态系统中食蚊鱼对唐鱼种群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对唐鱼仔鱼的捕食。4.通过周年调查,了解了唐鱼与食蚊鱼野外种群的生态学特点,并揭示了野外条件下唐鱼与食蚊鱼种间相互作用的某些特点。唐鱼和食蚊鱼种群均具有小型淡水鱼类的一般生态学特点:个体小、寿命短、性成熟时间短,种群结构复杂。两者具有近似的性腺指数变动周期,周年中的3月和8月为性腺指数的高峰期。两者野外寿命均可能不超过1年,越冬群体在春季繁殖,初夏消亡,而其后代在夏季成熟,形成新一世代的繁殖群体,并可能越冬至第二年春季再次繁殖并在初夏消亡,完成生活史周期。两者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均可繁殖。降水对两者的分布格局及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逐月降水量与食蚊鱼入侵样点与非入侵样点唐鱼种群间的体全长的差值呈显著负相关。由于目前所了解的样地中均存在这两类样点,则水流的冲击作用很可能将未被食蚊鱼入侵样点中的唐鱼小型个体间断性的带入已被食蚊鱼入侵的样点,掩盖食蚊鱼入侵样点对唐鱼种群中仔幼鱼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