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欺负是中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大量研究表明,中小学阶段是欺负发生相对频繁的一个时期。西方许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为此开展了大规模的探索活动,他们就欺负行为的方式、发生特点、性别差异、年龄特点、产生原因、欺负与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群体的关系等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我国学者张文新等人也对我国中小学生欺负发生的普遍性及其年龄、性别、城乡差异、欺负类型及相关因素、青少年对欺负的态度、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通过对中学生欺负行为基本情况的调查,探索欺负者的行为动机,行为影响源,以及欺负事件中群体之间的影响等问题。本研究发现以下主要问题:1、中学生之间的欺负形式表现多样,欺负行为发生的地点为教室、操场、寝室、走廊、厕所、车棚、教学楼或寝室楼后面、学校外面,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有经常性的、较为频繁、也有偶尔发生的。结果表明,欺负行为在中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2、欺负行为的年级差异主要体现在七、八年级发生欺负行为的频率最高,九年级最少。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在发生次数上,男生之间的欺负行为多于女生;在欺负事件中参与者的角色上,欺负者,男生明显超过女生,而在旁观者数量上,女生明显超过男生;在欺负形式上,男生使用直接身体欺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使用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的方式较多。3、欺负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攻击者,一类是攻击性受欺负者。普通攻击者性情急、容易发怒、爱惹事、违反纪律、性格霸道、容易看不惯别人,攻击性受欺负者则表现出焦虑、不安全感、自我负向感知和糟糕的同伴关系。欺负者大多学习成绩不好,而且在学校不受欢迎。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欺负者攻击性策略多,协商解决、寻求帮助等有效策略少。欺负者陈述的欺负原因包括帮朋友忙;受到别人欺负,为了保护自己而进行反击;看不惯别人。4、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欺负者的父母是溺爱型父母。欺负者不仅校内有朋友,校外也有朋友,且校内朋友和欺负者具有相同个性,校外朋友多为不良分子。同伴对欺负者的态度是复杂的,大部分是有条件的接受欺负者,小部分是拒绝接受欺负者,更有一小部分畏惧欺负者的势力,攀附于他们。受欺负者从性格特征上划分:一类是平时爱惹是生非的学生,一类是倔强的学生,一类是胆小老实的学生,一类是爱欺负人的学生;从生理特征上划分:身体弱小的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负。还有个别现象,比如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也会成为欺负的对象。5、在欺负事件中,除欺负者与受欺负者之外,其他学生在欺负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参与者角色,包括置身事外者、协同欺负者、煽风点火者和保护者。欺负事件中的参与者对欺负者的作用总体来说分为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正向作用是当欺负行为发生时,周围有同学围观,欺负者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想尽快结束欺负行为,从而减少欺负时间;或者减轻欺负行为;或者直接走人。负向作用是周围越多人围看,越容易激起欺负者的欲望,欺负行为会更加严重。少数欺负者对周围的参与者没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