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奴仆群体有着千年的生存谱系,在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他们多是主人灿烂身影后的一丝卑微的点缀。当历史的车轮迈过二十世纪的门槛,文学的现代转型使得他们有机会从幕后走到台前,甚至成为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奴仆形象是我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弱势群体的研究也是我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系列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当前对奴仆形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思想、个案层面,多侧重探讨奴仆思想深处的奴性意识及影响他们的道德因素,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奴性思想和森严专制的等级制度,这些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从总体来看,对奴仆群像的研究,相对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分析。奴仆虽然是社会等级中极其微弱的一级,但他们的悲欢离合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折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梳理现代文学文本中的奴仆形象,对这一弱势群体进行宏观关照,从奴仆群像的角色功能、人格特色、蕴含的美学价值、存在的文化反思四个维度展开,进行探讨研究,剖析作家作品,从中把握和总结奴仆形象所蕴涵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心理。将其作为一个体系加以探讨,就其丰富性和独特性而言,无疑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论文以奴仆群像的角色功能、人格特色、美学价值、文化反思为结构主题展开对选题的阐述。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四个部分。其逻辑层次如下:引言部分是对奴仆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现状的简要概述。第一部分,奴仆群像的角色功能,阐述作者叙事策略中奴仆形象的角色功能,在新旧时代文化冲突语境、改造“国民性”语境、阶级斗争语境中,分析奴仆形象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分析奴仆形象的人格特色,或勤劳朴实、忠诚善良或恭顺愚昧、狡黠贪婪,解析其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第三部分,奴仆群像蕴藉的美学价值,分别从弱者的悲剧、苦难美学、拯救主题(文化拯救、阶级拯救)三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从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生存策略这三个角度,反思奴仆群体存在的历史必然。结语部分,奴仆形象从显性存在向隐性存在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被压迫阶级的奴仆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湮没在历史的浩渺烟波中,但仅是身份的解放并不意味真正的解放,奴仆群体只有走出自己生命的怪圈,实现自我价值,才是真正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