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与目的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口腔疾病比如龋病、根尖周炎、牙髓炎、牙周病等等都是由于细菌的入侵、定植、感染而造成的。这些口内致病菌并非以浮游状态散落于口腔中,而是通过菌斑生物膜的形式长期黏附定植于牙面上、根尖区、根管内、牙周袋内。目前对于口内菌斑生物膜的研究报道日趋多见,这也成为近几年来研究口内致病菌的一个趋势。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与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是口内常见的致病厌氧菌。这两种细菌广泛存在于病变的根尖周组织内,是根尖周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然而,现阶段对于这种共生生物膜的研究报道则很少看到。本实验希望通过对比这两种细菌单菌和共生环境中形成的生物膜,来研究该共生生物膜的部分特性,为根尖周炎的病因研究提供新的思路。2.方法2.1使用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技术对培养的生物膜样本染色,用酶标仪测定样本光密度值(OD值)2.2对培养的生物膜样本进行活死菌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生物膜样本及其活死菌的分布。2.3通过RT-PCR和Real-Time RT-PCR技术对中间普氏菌和粪肠球菌的部分基因进行检测。3.结果3.1光密度值显示中间普氏菌生物膜的OD平均值最小,粪肠球菌生物膜的OD平均值其次,中间普氏菌与粪肠球菌共生生物膜OD平均值最大。3.2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生物膜样本进行纵轴(Z轴)扫描,发现两种细菌共生生物膜最厚。两种细菌单独培养的生物膜较薄,且中间普氏菌的生物膜最薄。红色的死菌多分布在稀疏的生物膜底层,绿色的活菌较多分布在致密的生物膜上层。3.3相关基因的PCR结果。3.3.1 RT-PCR产物:中间普氏菌的ahpc,PIN17 A1058,clpb基因和粪肠球菌的gel E基因有较明显的单一亮带。两种细菌的内参均为16sr RNA。3.3.2 Real-Time RT-PCR产物分析得出Ct值。中间普氏菌的ahpc,clpb,PIN17A1058基因和粪肠球菌的gel E基因Ct值在双菌模板中比在单菌模板中小,并且中间普氏菌的基因Ct值差别更大。4.结论4.1细菌在共生生物膜中比在这两种细菌单独培养的生物膜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成膜能力。4.2双菌共生生物膜中,与黏附成膜能力相关的ahpc,clpb,PIN17 A1058,gel E基因表达水平有所提高。4.3双菌共生生物膜对中间普氏菌的黏附特性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