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漆器作为生活中的日用器具,已有很漫长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曾经发展出灿烂光辉的漆文化,而这光辉的闪现应该是战国伊始,“漆工艺历史上第一次突飞猛进、兴盛繁荣,出现在战国时期,且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西汉”。西汉之后由于瓷器的广泛使用,漆器逐渐脱离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向纯装饰的方向发展。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用具,不同族群的漆器,必然会打上特定族群的各种烙印,成为渗透着某个特定族群社会价值和审美意识、携带特定族群文化信息的“物”。这种“物”是古代人们根据生活的各种需求,选择各种物质材料,采用各种不同工艺技术,设计和制作而成的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器具物品。它们以一种稳定的空间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和人们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在这些特定的“物”之中,自然蕴含了当时人们的宗教、审美、理想等相关意识。正如高丰先生在《中国器物艺术论》中所说:“一部中国器物发展史,也是一部物化的中国文化史。一个时代的器物,就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文明的象征。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器物,就不能不研究中国文化;同样,研究中国文化,也不能不研究中国古代器物。”本文通过分析战国—两汉时期出土的漆器器物,按不同时期的纹饰进行排列,分析战国凤鸟纹由变形鸟纹——鸟云纹——云鸟纹至汉代向云气纹的流变过程,从纹饰的风格分析入手,深入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试图找出促使这些纹饰产生变化的内在因素。一、研究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有大量的漆器出土。出土的漆器品种繁多、用途极广泛,如奁、盒、几、床、衣箱;杯、盘、豆、勺、俎、壶;弓、箭、盾牌、甲胄及各种兵器的杆、柄、鞘等;琴、瑟、鼓、笙;葬具中的棺柩、椁、及镇墓兽、漆鹿等。涉及日常生活用具,武器、乐器、工具、葬具等各个领域,反映着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内外学者对漆器的研究,一部分是对漆器进行考古方面的研究,一部分是对漆器进行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也不乏对漆器图案和纹饰方面的研究,只是大多集中于纹饰的分类和罗列,尚缺乏对漆器纹饰风格的研究,特别是深入分析漆器具体装饰纹样类型,归纳和寻找漆器纹饰发展演变的规律和原因的研究更明显不足。二、研究内容针对漆器纹饰研究的现状,本文以早期凤鸟纹和晚期云气纹为研究对象,分析与归纳漆器纹饰演变的内在规律。首先找到漆器凤鸟纹的起源;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的凤鸟纹饰的特点、秦汉时期凤鸟纹的特点、战国时期云纹的特点、秦汉时期云纹的特点,分别以最典型的纹饰进行并列分析比较,找出这一流变的过程。其次分别从楚人视觉特点和历史文化渊源来阐述楚人和凤鸟的关系。楚人喜欢有运动感的图形、喜欢用线来表现事物等等,这些审美上的特点对纹饰当然会有影响。秦代在政治上统一、皇权的提升;社会上民族的融合、中原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思想上从“神人之和”向“礼乐之和”转变使社会关注的不再是神,而是人性本性,在秦代养生、求仙等世俗化思想的影响下,漆器凤鸟纹饰开始抽象化、符号化、程式化,只用一个“B”形代表凤鸟的形式出现了,凤鸟纹也逐渐变化成为用“B”形鸟头加上云气纹的鸟云纹。虽然汉承秦制,但楚人的许多审美特征仍然在影响漆器纹饰,线的使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熟。同时,汉代社会上手工业的发展、士族的兴起,思想方面的道家儒家、阴阳、谶纬、神仙等学说都对与“云”相伴的“气”非常重视,对“气”有多种丰富的阐述,由此,带来云气纹在汉代的盛行,而从纹饰形态上,凤鸟纹也演变成仅在云气纹的头或尾加上几笔羽毛或是小圆圈象征眼睛的云鸟纹。三、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本文主要分析战国到两汉漆器纹饰凤鸟纹向云气纹转变这一现象。本文认为,从战国到秦汉之际,中国社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总的来看是人的自我意识上升,审美意识也随之变化,这些在漆器纹饰中明显反映出来。本文主要是从视觉心理、文化心理、政治心理等方面找出促使这个变化发生的原因。在很多研究漆器纹饰的著作当中,对于战国时期凤鸟纹和汉代云气纹这一现象已多有描述,但尚未见提出“战国到两汉凤鸟纹向云纹流变”的观点。因此,本文提出战国时期的凤鸟纹经过发展,变为变形鸟纹——鸟云纹——云鸟纹(云气纹),这样一个演变的路线,应该说在漆器纹饰研究中有着一定的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