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距离说”在美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在美学及文艺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在国内,“心理距离说”为学界所认识主要得益于朱光潜的介绍,他以“批判的综合”的方法对之加以运用、发挥,将之发展到了“他(布洛)所不可能预见的程度”。然而,在当下新的文化语境中,“心理距离说”却显得与实际状况有些格格不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审美的态度被引进现实生活,大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对立渐趋消失、差异逐渐缩小,日常生活本身就以美的侧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心理距离”的作用也就被排除了;在商品社会,艺术生产被纳入到一定的经济环节之中,审美及艺术活动走出“非功利”领域,成为有功利的、有目的的,“心理距离”的哲学基础“审美非功利”也就被消解掉了;当下审美活动中充斥着大量的快感、娱乐因素,人们由崇尚理性转向寻求快感,快感不再谋求到美感的提升,“心理距离”这一过程也就缺失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审美文化甚至拒绝“心理距离”的参与。本文试图以“心理距离”为中心点,以“接受与运用、发挥与超越”为思想红线,采用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从布洛“心理距离说”出发,以朱光潜对该理论的接受、运用与发挥的实践及其理论成果为依托,在当下审美文化新视野下重新审视这一现代性美学命题,在此基础上探求其对于当下及今后的审美及艺术活动的意义。我们认为,在当下新的文化语境中再强调审美的“心理距离”,强调“审美非功利”,显得与审美文化的实际状况不符,也与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心理距离说”。布洛“心理距离”是从“自下而上”的审美经验出发,从一般性的事实中归纳出的关于审美经验的某种特征,是合乎审美活动的实际的。“心理距离”虽然不能作为一种艺术原则和共同的审美要素,但它对于实现科技含量与人文含量、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和谐统一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它所倡扬的“不即不离”的审美理想,仍然应该是当下及今后审美文化发展所需遵循的准则之一。合理调节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因素,通过对“心理距离”的张力的把握来调控审美经验,将真正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实现自我超越,为“人生艺术化”理想的实现,为人类“诗意地栖居”提供现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