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其理论建设涉及多个主要理论流派,这其中对“主体”问题的探求尤其引人关注。本文总体上从四个时期对阿尔都塞的“主体”问题进行探讨。20世纪30年代,阿尔都塞作为天主教的虔诚信仰者,认为“上帝”是“主体”最终得以形成的绝对力量;40年代至50年代,阿尔都塞又成为黑格尔主义理论的忠实信徒,进一步继承黑格尔关于否定性的理论,再一次强调了“主体”的肯定性意义;60年代至70年代,阿尔都塞又转向马克思主义,他先将理论反人道主义作为“主体”阐释的开端。接着又在对《资本论》的解读中,将生产关系作为论述中心,在此基础之上突出了意识形态对于“主体”的建构作用;80年代,阿尔都塞却又将理论目光投向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主体”不仅获得了“君主”的具体身份,并且在历史目标的统摄下实现了从君主到人民的再次转换。尽管,许多研究者倾向于认为阿尔都塞的整体理论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断裂,而本文认为虽然在表面上,阿尔都塞的理论经历了具有断裂意味的转换,但“主体”问题始终是贯穿其各个时期理论的一条主线。在这其中,阿尔都塞以“虚空”为开端,以理论反人道主义作为统一路径,从而赋予了“主体”一种存在与非存在的逻辑交融关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不同理论面相的阿尔都塞在“主体”问题中实现了自身理论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