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改革的重要挑战。第一代农民工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然而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诞生,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客观上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难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相互分离,就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性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还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从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实际情况出发,发放500份关于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的调查问卷,应用SPSS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并基于同期群效应理论构建数学模型,说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稳定性和自身融入感的限制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明确调研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相关基础理论。本章节着重对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同时对生存公平与劳动公平理论、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同期群效应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分析了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自然状况、就业的代际差异、就业能力、就业途径和就业趋势,并提出了存在的四大问题,即工资水平、就业培训与服务、社会融入和社会保障。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了影响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性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依据相关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不同因素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促进机制间的相关性建立模型。第四部分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将工资收入、人际交往和流动选择与就业融入性进行比照测试,并得出相应结论。第五部分研究结论。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提出了促进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性就业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