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光存储系统中移位复用方法的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使用的数据和信息量急剧增长,这使得人们对于信息存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种未来高密度光存储技术中,全息光存储以其所具有的高存储密度和超快存取速度等优点成为下一代存储技术最具希望的候选者。复用技术是全息系统实现高密度存储的关键,在多种复用技术方法中移位复用以其实现方法简单,成本低,与现有CD/DVD系统良好兼容等特性成为实用全息存储设备首选方法。本文主要讨论了作者在全息移位复用技术方面的试验和理论工作。 移位选择性和旁瓣是移位复用系统的两个重要指标。移位选择性决定了全息系统的复用度;旁瓣效应则会降低系统的信噪比,使系统误码率上升。为了实现高密度数据存储,我们工作目标是提高选择性并且降低旁瓣效应的影响。 我们提出了平面波导移位复用方案,利用平面波导产生多阶的传输模式,通过这些传输模式组合形成的参考光束提高移位复用的性能。我们的波导移位复用方案将移位选择性提高到1.1μm,并且成功的消除了低阶的旁瓣效应,将多幅全息图记录间距缩短为2.5μm。我们通过调节平面波导的宽度来控制波导内激发的传输模式的阶次和数量。研究了不同传输模式和移位复用性能的关系,并找到最佳的模式组合点为波导宽度d=0.05mm。我们利用电磁学理论分析了波导移位复用的机理,同时还提出了简化的阵列波模型解释了波导移位复用产生高选择性的原因,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在波导移位复用方案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了柱镜阵列移位复用方案。柱镜阵列是由空间上周期性排列的微柱镜组成。柱镜阵列复用方法有效的压制了所有级次的旁瓣衍射峰,并且将移位选择性提高到0.37μm,低于工作激光的波长0.532μm。利用柱镜阵列我们实现了间距为1.2μm的多幅全息图记录。我们从理论上构建了周期性柱面波阵列模型对柱镜阵列移位复用进行解释,我们推导出柱镜阵列衍射效率的计算公式,并计算出了衍射效率曲线。柱镜阵列制作简单、成本低、有利于全息系统的小型化。 在前面实验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对移位复用选择性的理论极限值的讨论工作。移位复用的传统分析工具为三维衍射积分公式,它描述了从记录空间到观测面的衍射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全息存储中存在两个衍射空间——从参考源到记录空间的衍射空间和从记录空间到观测面的衍射空间。我们将原有的三维衍射积分公式进行了拓展,将参考源到记录空间的衍射过程也包括进来,这样可以全面的考察移位复用系统。我们根据参考源与记录区域之间的距离进行分类讨论。综合各种条件的分析,我们得到光学方法能够实现移位复用的移位选择性极限值等于工作激光在空气波长的一半。
其他文献
学位
纳米材料的力学行为研究是一个很活跃的领域,随着各种纳米材料的不断获得,人们对这些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论文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结合微纳加工,对低维纳米材料
本论文分别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和实验测量,对镀膜铷泡中电磁诱导透明双结构的窄尖峰线宽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运动平均中的各种非线性效应。  我们知道窄线宽是提高慢光和光存
本文研究了k-分量q-形变三模荷相干态,其定义为三个q-形变消灭算符高次幂(aaa)(к≥1)与荷算子Q和P的k个正交归一的共同本征态。在三模 Fock 空间中,清楚构造了k-分量q-形变三
本文主要利用X光断层成像技术研究了在振动的条件下棒状颗粒在竖直方向由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棒状颗粒的序参数以及局部和整体的堆积密度来衡量的
稀土掺杂二氧化硅(SiO2)胶体微球在光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制备和研究稀土掺杂SiO2胶体微球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利用单分散性SiO2
电流变液是介电常数较大的纳米至微米级颗粒与介电常数较小的油液混合后,形成的胶体或悬浮液。这种流动性的类液体状的软物质在外电场作用下会被极化,形成链状的或者柱状的结构,具有类固体的特征;电场撤销后,形貌和性能还原为原有状态,而且相当迅速。我们的实验主要研究了1,4-丁内酯包裹的二氧化钛和CTP颗粒构成的两种电流变液的温度依赖性。两者在常温下都具有较好的巨电流变效应,但是1,4-丁内酯包裹的二氧化钛在
较传统的影像学方法,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其具有的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和无损伤等特性而备受生物医学工作者的青睐,现今已成为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磁共振成像
该论文系统地研究了铁基La(Fe,M)化合物和Heusler合金Ni-Mn-Ga的磁性和磁熵变,主要结果如下:通过改进制备工艺,成功合成出低Si含量的立方NaZn型Fe基新型化合物LaFeSi,研究了S
核子及核子激发态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物质的基本结构以及QCD在低能区的非微扰特性有重要帮助。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归功于实验手段及精确度方面的进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