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运用课程理论、学习理论等,构建顺应当前临床护理与护理教育发展,凸显研究生特色、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模式。研究重点包括临床实践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计划、教学方法/策略、评价/反馈策略以及师资条件等要素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质性研究与Delphi法,修订和完善整个培养模式。本研究的成果可为相关医学院校开展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生的临床实践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理论研究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模式框架。综合分析了相关课程理论与学习理论,以泰勒目标模式中的目标ě、内容ě、组织ě和评价ě四个基本步骤为依据,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从国内外护理硕士生的现况与发展着手,形成临床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运用质性研究扩充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模式内容。根据泰勒目标模式中目标影响源的原则,及社会学习理论中榜样的主导作用,对学科专家、医疗机构护理管理者、学生及临床带教老师四组人群进行访谈,了解硕士生临床培养现况,明确不同对象对临床培养的需求,筛选临床培养目标,为培养模式的拟定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运用德尔菲法确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模式。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参照质性研究结果,按照全面具体、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等原则,拟定培养模式初稿;并通过两轮问卷咨询进行修订,最终确立了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生的临床培养模式。研究结果1、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生临床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设计该理论框架设计是依据泰勒目标模式展开的,对泰勒目标原理四个问题的回答贯穿了整个过程,也是本研究的初始框架。首先根据目标影响源的原则筛选和确定培养目标;再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去进行分领域表述;并采用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的观点加以组织和实施,最后形成考核/评价,以及师资条件的建立。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模式各要素内容通过访谈四组人群,本研究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生的临床培养目标与培养侧重点如下:职业素质是临床实践培养的前提条件;临床实践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是临床实践中最核心的能力;临床科研与临床教育能力也占据较重要的地位,但要注意科研与临床的紧密结合;而临床管理能力在临床实践的培养中重要性在本研究中显示较低。在教学方法、时间安排及临床考核方面,要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程度上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在临床实践中,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都是学习的主导因素,这三方都必须要充分地沟通,达成一致的学习目的、计划,才能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3、护士专业学位硕士生临床培养模式本研究构建了包括临床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方法/策略、临床考核及临床师资五个要素在内的培养模式。其中,培养目标涵盖了职业道德与思想素质ě、认知领域ě及技能领域ě三方面共29项条目;培养内容共分为基础实践ě、急危重症实践ě及专科实践三个模块共35个条目,并与培养目标三个领域相匹配和对应;教学方法/策略共提出8项教学方法,并对不同模块有针对性的设置;临床考核涵盖了三个模块13项考核内容,并进行了权重的设置;师资条件包括5个条目。研究结论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刚刚起步,临床实践环节是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重点,其培养质量关系到学生毕业后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是否能担负起推动我国临床护理发展的重任。本课题构建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方法/策略、考核/评价及临床师资五个要素在内的临床培养模式,提出临床培养方案及相关建议,为有关院校开展护理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提供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