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和中间环节,是当前改革的热点问题,而城中村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农民工群体——这个占城中村人数最多的群体,众多学者在研究城中村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本文正是基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这一理论,对“城中村”和“农民工”这两大热点问题的交叉,作为自己立意的切入点,对城市化进程中人的载体的农民工流动群体展开的分析研究。据最新数字统计,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农民工22542万人,这个庞大的“亦工亦农”的群体进入城市后,多寄居于生活成本低廉的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这个群体在“显性”的为周边社区和城市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他们“隐性”的生存状态、心理状况、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和设想就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的重点。社会冲突论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和资源的分配上的争斗。冲突产生于社会报酬的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这种分配不均表现出的失望,如果涉及基本价值观或共同观念,那么,它的性质就是破坏性。所以基于不同利益的各个群体必然存在各种矛盾和摩擦,而不处理好这些群体间的关系,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会流于空谈。换言之,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取决于精英群体对待贫困弱势群体的态度。所以,贫困弱势群体更应受到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要让贫困群体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基于以上假设,本文从社会冲突论的视角出发,立足于群体这个中观层次,研究外来农民工流动群体在城中村的现状,并对之进行多方位分析,揭示其背后原因及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调查问卷、结构式访谈和文献研究法。首先,从我国城市发展和城中村现状入手,介绍和阐述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说明研究背景、相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难点等。第二,对城中村群体进行类型学分析,界定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统计方法,用数字描述城中村外来农民工的现状和基本情况,同时运用事实案例进一步佐证现状。第三,回顾和引入韦伯三位一体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进行量化操作并进一步分析。第四,分析外来农民工群体和城中村的相关性,分别从正相关和负相关两方面来说明。最后指出,农民工群体的弱势地位不是由后天不努力所致,更多是由不合理的制度和机会不同所造成,呼吁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社会和政府为他们创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生活环境。